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新經學  >>  正文
黃江南:共生、共享、共利——觀念經濟與觀念社會
新經學
2015年10月21日

自古以來,人類就在與物質產品的匱乏與短缺做斗爭。人們終年忙碌,勞其終生,只為吃穿住行,謂之生產。經濟學家直接把經濟學定義為"研究人類物質生產流通和消費的科學"。可見人類經濟活動的主體,就是生產物質財富,滿足人類生存與繁衍的需要。

但是近五十年,特別是近二十年以來,人類的經濟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開發了智力勞動的工具一一計算機及各種電子產品,智能生產水平大大提高,科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網絡與交通的發達,又使技術迅速傳播普及,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物質產品的生產水平。人類社會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可以輕松的滿足物質產品消費的需要。僅中國,在生產能力還沒有充分開動的情況下,每年就生產300億件服裝,全球人均4件,國內供應100億件服裝,人均7件。幾乎在制造業的各個部門,中國都存在著產能的過剩,只要中國日本德國等主要制造業大國的生產能力充分開動起來,生產的物質產品就足以滿足全世界合理的消費需要。今天,物質產品的缺乏,己經不是人類生產能力的問題,而是制度安排和分配機制的問題。而制度和機制不是生產力發展可以解決的問題。

物質產品滿足人類的生理需要,理論上講一切生理需求都有滿足的上限,也就是傳統經濟學中著名的物質產品消費邊際效應遞減理論,即第n個饅頭一定會撐死。因而任何物質產品都有消費的極限,當然也就有生產的極限。今天從總體上講,人類物質生產能力已經可以滿足,或者接近滿足,或者有能力迅速滿足人們對各種物質產品的數量需要。當物質產品數量極大豐富后,人類的經濟發展向何處去?

現實永遠比理論更快地給出答案。在經濟學還在向學生講述物質生產的經濟理論時,經濟發達的美國,物質生產的制造業和農礦業占GDP的比重已經縮小到25%,非物質生產已經成為生產的主體,屬于觀念生產的健康產業占GDP的17%,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生產部門。作為全球最大的物質生產國,中國物質生產也只占到GDP的一半左右,非物質生產的比重還在逐年迅速増加。

物質生產能力極大提高是條件,當物質產品數量發展到極限時,向非物質生產領域發展就是必然出路。非物質產品滿足人類心理和觀念需要,而心理和觀念越重復消費,印象越深刻,它們消費的邊際效用是遞增的而不是遞減的。正如一個戲迷聽第一千次戲時比聽第一次戲時效用更高。這就使得非物質生產沒有消費的上限,人類又有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新的生產和消費領域。

馬克思對經濟學的一大發明,是把物質生產分為消費品生產和生產資料生產兩大生產部門,從而開僻了對資本的研究。觀念經濟學選擇觀念產品這個概念,用以表達全部非物質產品,從而把人類經濟活動分為物質生產部類和觀念生產部類兩大部類,從而開僻對觀念產品,觀念價值,觀念生產規律的研究。從此經濟學突破了物質生產領域的框架,成為研究包括物質生產和觀念生產兩大部類的全面研究。

在傳統觀念中,人們把一切非物質的生產,都稱為服務,這是一個理論和概念的誤區。服務是一種勞動,它不產生物質產品,它所提供的有經濟意義的活動隨服務勞動的結束而結束。

觀念生產部門是一種生產,它不產生物質產品,但產生觀念產品,例如軟件,小說,醫生診斷書等。這些產品當勞動結束后依然存在,因而它們是產品而不是服務。把非物質生產統稱為服務行業,是理論與認識落后的表現。看不到觀念產品和觀念產業的存在,當然無從對它們進行研究,進而在這種研究上創建新的經濟學體系。

傳統經濟只有一種產品一一物質產品。觀念經濟學對產品重新進行了分類。人類生產提供三種類型的產品:物質產品;觀念產品;復合產品。物質產品是指那些具有物質形態,但不含有觀念內容的產品,如石油、小麥;觀念產品是指那些沒有物質形態,但具有觀念內容的產品,例如軟件、專利、著作;復合產品是指那些即有物質形態,又具有觀念內容的產品,例如有設計有品牌的高檔服裝,它是由布料等物質部分和設計、品牌等觀念部分復合而成的產品。觀念價值占比重大的產品,稱為高復合產品,反之稱為低復合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當我們今天提到在物質生產領域內,產業向工業4.0轉型,提高產品水平的時候,一定是向產品注入更多的科技內容,注入更多的設計和品牌因素,也就是說注入更多的觀念部分,使得一般物質產品轉變為復合產品,低復合產品升級為高復合產品。這樣,雖然形式上表現為物質生產和物質產品的升級發展,但實質上是一個以物質生產和物質產品為對象的觀念生產過程。假以時曰,不僅絕大多數物質產品將轉化為復合產品,就是沒有觀念內容的產品,如石油,由于其生產過程不斷注入高科技的觀念產品,整個生產變得觀念生產化,正如工業社會使農業轉為工業化生產一樣。在一些典型的物質產品生產企業,我們已經看到,生產一線的工人不斷減少,而設計等與物質制造過程無關的觀念生產人員不斷增加。

總有一天,物質生產將被觀念生產主導,物質產品將全面復合化,那時今天已經不能解釋經濟現象的傳統經濟學就會被徹底淘汰,因為它們賴以存在的經濟現象已經消失。

當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時,并不是說農業和糧食對人類不再重要,而是指經濟生活的主體和價值生成的主體已經從農業轉移到工業。還是指工業用工業的產品和生產方式改造了農業。同樣,在人類從工業社會步入觀念社會時,也并不意味著人類生存可以離開物質產品,而是指經濟生活的主體和價值生成的主體已經從物質生產轉為觀念生產,也是指觀念產品和觀念生產方式全面滲透到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

價值理論是經濟學的基石。傳統經濟學中,對價值的本質的定義有兩個主要流派。一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更確切的說是勞動時間價值論,即價值的本質是勞動時間,價值量大小與勞動時間花費成比例。二是效用價值論,即價值的本質是物質產品的物理效用,價值多少與產品效用成比例。時間和效用二者都是客觀價值論,即價值是客觀的,唯一的,不變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在產品中即存的,同時價格是市場唯一決定的,是維繞價值波動的,反映價值的,生產者與消費者都必須被動接受這個價格。一旦生產者或消費者影響了價格,那么就一定使價格偏離了價值,破壞了市場,破壞了極其美妙的均衡價格。無論那一種經濟理論,都必須有一個假設前提: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即產品是無差別的,市場上有無數的買家和賣家,買家之間賣家之間及買賣家之間不能有任何特殊聯系。舍那一條,都破壞了完全競爭,破壞了市場的功能與效率,都使經濟規律失效或部分失效。

觀念經濟學認為,從哲學和語義學講,價值是主體對客體利害得失的一種判斷,價值不是客觀物或客觀屬性,是觀念判斷。在著名的兔子、草和狼的生態平衡中,草對兔子是正價值,因為草即是兔子的食物,又可隱藏兔子免于狼口;草對狼卻是負價值,因為草使狼看不到兔子而陷于饑餓;但狼對草卻是正價值,狼消滅兔子草得以生長,可見世上沒有絕對客觀的價值。在遙遠的星球上根本不存在價值,因為它與人類根本不存在利害關系。觀念價值論認為,價值是認同,產品的商業價值是就是消費者對該產品的認同程度以及認同交換的商業條件。

在觀念價值論看來,勞動價值論產生于工業社會早期,當時生產主要是簡單的物質產品,于是人們普遍認同一個從事簡單勞動的人的時間可與另一個人相同的勞動時間交換,于是再轉化為產品以其中包含的簡單勞動時間量進行交換,從而產生時間價值論。勞動時間價值論不過是人們對簡單勞動時間等于簡單勞動時間的認同,是認同價值論在一種特定條件下的表現。就是在那個時候,勞動價值論也不能解釋《蒙娜麗莎》為何價值連城,因為它是觀念產品,連城的價值是貴族和文人的觀念認同。

觀念經濟學看來,產生效用價值論的原因,是由于物質產品的效用滿足了人類的生理需要,人類對產品的生理感受相當接近,因此對產品產生了相似的價值認同。在效用=效用的背后是生理感受=生理感受,從而價值認同=價值認同。但在觀念產品中,同一產品的心理感受是相當不同的。川劇在重慶是天賴,到東北就平常,到國外可能是噪音。于是效用就不是客觀的而是主觀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因人而異的。效用價值論不過是認同價值論在一個經濟階段,在簡單物質產品上的體現。

雖然物質產品與觀念產品的價值本質都是消費者對其的價值認同,但由于觀念產品與物質產品性質的不同,其價值表現形式就有很大差別。

首先,物質產品在消費過程中,物質形態不斷損耗,因而隨著損耗價值認同逐步下降,例如二手產品具有較低的價值,直至價值消亡;觀念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不會損耗,可以無數次反復使用,觀念產品價值的下降與消失與損耗無關,只與人們對該產品認同變化有關。當一部小說失去價值時,不是因為小說故事被消費損耗掉,而是讀者對它失去興趣,不再認同。一般來講一個觀念產品越是被消費,其價值不是逐步下降,而是不斷提高。因為更多的消費意味著對其價值更廣泛的認同。

其次,一件物質產品只有一個物理實體,只能一人(有限人)同時消費,觀念產品可以同質無限翻板,可以多人(無限人)同時消費,加上損耗原理,物質產品只能銷售一次,當銷售時,產品的價值隨產品本身被交換轉移;觀念產品往往銷售的是使用權,是一個消費者消費這個產品的權利,產品的觀念權利和價值主體依然歸生產者所有,他可以繼續把使用權無數次銷售給他人。這里引伸出一個重要理論,在物質產品中,價值與價格是合一的,相近的;在觀念產品中,價值與價格是可以分離的,完全不等值的,其價值等于價格乘以銷售次數。這樣又引伸出另一個理論問題,銷售次數只有當這個觀念產品退出市場才有結論,然而隨市場因素的變化及銷售方式不同,一個觀念產品可能出現差別很大的多種收益結果,因此觀念產品的價值不是確定的、唯一的、先驗的。

至此傳統經濟經濟學的基石一一價值論已經崩塌,被徹底更新。基石即失,大廈必傾。建立在傳統價值學說之上的經濟理論體系和一系列推理,當然也失去根據和科學性。人類將在新價值論的基礎上構建新的經濟理論體系。

讓我們看看那些最經典的傳統經濟學理論發生怎樣變化。

有限競爭理論體系取代完全競爭理論體系。

傳統經濟學的理論設定在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前提下,離開這個前提,傳統理論如魚離水,理論邏輯斷裂。然而一切觀念產品都必須有其獨特的觀念內容,完全一樣的觀念產品只是抄襲盜板。只要產品存在差異,在傳統經濟學中稱為有限競爭,認為已經打破了完全競爭市場條件,已經超出了傳統經濟學理論解釋和適用的范圍。當未來社會生產都浸泡在觀念勞動和觀念內容中時,傳統理論只能存在于經濟學說史中,而現實要靠不依賴完全競爭條件的觀念經濟學理論解釋和指導。

雖然觀念價值大多數存在于復合產品中,當我們做理論分析時,將抽象為對純觀念產品做理論分析。

觀念產品消費邊際效用遞增理論。

凡是觀念都有學習過程。觀念通過反復經驗而加強,當觀念強化時認同也會強化。這就是為什么一些人經過反復洗腦,對某種邪教的價值認同高到可以獻出生命。當認同程度強化時,認同價值也增加。因而觀念產品的邊際效用呈現遞增的趨勢。

觀念產品邊際成本為零理論。

傳統經濟學認為生產的邊際成本是上升的,因而決定供應量的邊際供給曲線也是從左自右上升的。也就是說生產成本隨產量增加會不斷上升。觀念產品第一次創造包含了其全部成本,再次使用時其邊際成本理論上為零,即使加上供給時發生的其它費用,其供給曲線也是下降,趨向于零的。形象講,書賣多少本,作為觀念生產者作家,只有一次寫作成本,沒有發行量增加的額外觀念生產成本。

觀念產品的區間策略價格理論。

傳統經濟學認為,在競爭趨使下,產品的價格趨于成本加平均利潤,或者是邊際供給與邊際需求相交的均衡點,這樣產生了一個唯一的、確定的、不變的市場競爭決定的價格。由于觀念產品都是創新產品,因而常常不存在即存的市場價格;邊際成本為零就是說沒有邊際成本;觀念需求是不確定的多變的,也就是說需求曲線和邊際需求是不確定的,或者說市場和需求是不可預期及不可描述的。更重要的是觀念產品不是一次賣斷,而是重復銷售,現金收入與用戶數量都構成觀念產品價值的要素,供應者即要追求短期銷售收益,又要考慮發展更多用戶的長期利益;產品邊際成本的制約條件很低,消費者可接受的認同價格往往有很大差別,因而觀念產品價格并不是唯一的,是可以很多的;不是市場強加的,是供應商可以自由量裁,自己策略制定的。作為最傳統的觀念生產者中醫郎中,其價格從來就是因人而異,富人二兩銀,常人一吊錢,窮人不要錢。當代的殺毒軟件也曾發生從免費到幾百元同時存在的現象,360公司的免費價格只是該公司的策略定價。

研究發現,傳統經濟學的全部理論無一能適合觀念生產和觀念消費,我們將在今后的專著中逐一論述其差別。觀念經濟學還發展出一些傳統經濟學沒有觸及到的理論,本文將結合對現實社會的分析部分介紹。

觀念生產是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形成新的經濟形態。如果說競爭式生產是工業社會區別于農業社會的典型標志,那么"共生、共享、共利"就是觀念社會與工業社會的根本區別。在觀念社會中,共生是狀態;共享是原則;共利是結果。

觀念生產的共生狀態首先來源于觀念經濟的三個理論:

一是生產、流通、消費一體化是觀念生產的最高境界,打破了傳統經濟學認為完全競爭條件是社會生產的最佳環境的理論。實現完全競爭,要求生產者、流通者和消費者完全獨立互不相干。只有這樣,才能使經濟生產調節更完善,效率最大化,市場才能達到完全競爭。今天學生們在課堂上聽到講這種理論完全有理由發笑。騰訊公司把純觀念產品一一網上游戲,最大限度地實現了生產流通消費一體化,關聯化;阿里巴巴公司把一般的物質產品,通過網絡,將生產、流通、消費聯為一體,他們都極大地創造了財富,優化了經濟活動,造就了產業鏈的相互依存共生狀態。這一差別的理論根源在于,傳統經濟學認為生產流通消費的溝聯將扭曲價格,將價格與價值偏離;而觀念經濟學認為,價格與價值本來就可以是分離的,社會經濟福祉的最大化,在于降低成本,滿足不同的價值認同。

二是贏家統吃理論。傳統經濟學極力反對壟斷,認為壟斷將提高價格,減少消費者福祉。但是贏家統吃已經成為觀念生產的主要表現。觀念生產贏家并沒有利用壟斷地位抬高價格。相反,越是壟斷,價格越是下降,越是給消費者帶來更高福祉。這是因為,觀念認同即有差別性,追求個性化,又有趨同性,追求流行化的性質。越大的供應商越容易得到消費者認同。最重要的是,共生是一種生態,需要一定程度的環境容量,越大的供應商,越容易也越有能力和越有條件創造一個共生的大生態。大規模的大生態產生大價值,大價值又推進大生態大規模,贏家統吃只是觀念生產生態式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是消費生成價值,生產與消費共同創造價值理論。

傳統經濟學認為,產品價值是在生產過程形成的,價值天經地義就是由生產創造的。產品生產出來,即使沒消費,固定數量的價值已經凝結在產品之中。觀念經濟認為,觀念創造出來,只是生產了一個觀念價值的核心,如果消費者不認同不消費,它就沒有價值,消費越多,產品價值才越高。因而消費過程也是產品價值的生成過程。中國電訊是工業人,思維方式是產品是我的,價值是我的,你要交換商品必須付費。騰訊是觀念業人,思維方式是產品是我的,但是價值是我和消費者共同創造的,消費者作為價值創造者理應分享價值,因而微信是免費的,互聯網產品往往都有較低的價格。消費即價值生產是觀念經濟的重要理論。觀念價值的產生與消費是同一過程,一個硬幣的兩面,在這個過程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是共生的。例如電影,制作電影只有支出沒有收入,放映電影才有收入,觀影人多收入才多。電影公司投巨資做廣告,這與電影本身的生產已經無關,只是在吸引和說服消費。投資銀行家作為最精明一批人,馬上認識到了觀念產品價值的秘密,他們對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大多不是根據企業收益,而是根據用戶數量,也就是資本巿場看穿了消費者也是價值創造者的秘密。觀念價值生產是一個生產與消費共生生態。

觀念經濟的共享原則至少來源于六個方面。

一是觀念產品的共享性質。

物質產品具有物體唯一性,使得產品只能獨有獨享,兩個人很難同時穿同一雙鞋。而觀念的可翻板性及消費無損耗性,使產品可以無數人無數次享用,如大家可以一起或單獨聽一首歌,這就為共享提供了可能性。

二是觀念資源的共享性質。

物質生產需要物質資源,一定資源生產一定產品,你不能用一杯水生產兩杯果汁。觀念生產往往也依賴觀念資源。例如文化遺產就是一種重要資源。三國的故事可以加工成小說戲劇歌曲影視多種產品,它們都共享同一資源。數據和信息無疑是觀念生產的重要資源。現在人們無時無刻不利用搜索引擎和大數據來完成自己的觀念工作,所有網絡上取得的信息資源都是共享的。

三是觀念生產資料的共享性質。物質生產需要工具和生產資料,它們都是工人或工廠專用的私有的,很難共享。觀念勞動是智力勞動,同樣需要智力工具,如繪圖軟件,公式,理論等等,這些工具使得智能勞動的效率和成果大大提高。絕大多數智能工具都是可以共享的,很多還是免費的公有的。各互聯網公司當然可以自己購置服務器和傳輸系統等生產資料,但越來越多的公司現在使用公共服務器和傳輸平臺,生產資料的共享不但降低成本而且可以享用更高水平的生產資料。觀念生產資料的共享性使得觀念生產者更少地受到資本制約,崔生大量的創業者和自由職業者。

四是觀念生產過程的可共享性質。

物質生產受物理限制,生產過程必須集中在一個固定空間,工廠制是集生產、管理、經營、產權的合一體。工業社會生產社會化是指社會分工,具體的生產過程不是社會化的,是工廠化的。觀念生產借助于互聯網,使生產過程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甚至不受產權限制,共享生產過程,達到生產過程的社會化,例如人類基因組的測試,就是跨國際,跨時間,跨產權的社會化國際化大型研究性質的觀念生產過程。谷歌和百度上的內容,大部分并不是這些公司自己原創的,而是用戶自發回答創作的,是共享創造和共享消費的。

五是共享提升福祉理論。

生產共享提升生產效率,生產和消費共享創造經濟價值,消費的共享提升消費的福祉。人有群居性質,觀念的交流,分享,共享是觀念福祉提高的途徑。在球場共觀球賽比坐家獨看比賽有更高的福祉。如今日趨于盛的同學會戰友會等等,就是物質消費滿足后,人們追求共享的觀念消費體現。觀念社會的人們將改變自己的消費方式,創造和經歷更多的共享消費和共享消費過程。

六是經濟價值與社會福祉分離理論。

在工業社會中,社會財富是物質的,以貨幣價值量來衡量的。財富以GDP的形式創造出來,以過往GDP方式被物理化消耗掉,消費后價值體和價值不再存在。觀念產品一旦創造,只有認同或不再認同,沒有消耗,我們至今還可享受閱讀莎士比亞文學的樂趣。價格也由于策略制定并不反映價值。如果政府大力推動公共wifi,微信微話將取代傳統電訊,中國電訊龐大的GDP將會消失,然而社會不是變得更窮了,而是福祉更高了。特別是觀念產品一旦從專屬產品轉為公眾產品,其經濟價值將下降或消失,社會福祉反而會提高。例如藥品專利一旦到期,企業經濟收益一定下降,但病人享受治療的社會福祉必然上升。因此,一個觀念財富積累越多的國家,其社會福祉一定高于其它相同GDP的國家。共享越是發達的國家越是福祉高的國家。

未來經濟生產應追求社會福祉最大化而不是貨幣標示最大化。觀念經濟內在的價值動力推動生產共享和消費共享,共享原則不但帶來社會福祉最大化,而且還將造就一個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

共生、共享必然達到共利。共利即是目標,也是過程,還是結果。說共利是目標,是因為觀念產品要取得價值,必須取得消費者價值認同,而消費者只會對自身有利的事物給予價值認同,因而觀念生產者的勞動和經營活動,一定趨于生產與消費者雙方共利的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也是共同取得利益的過程。當各方取得共利結果時,無論反映在貨幣上面的價值是大是小,社會福祉已經最大化了。例如免費使用微信的共利福祉就不反映在貨幣收入之中。

當生產進入共享性質的觀念經濟時,社會也不可避免地打上共享的烙印,進入共享社會。

工業社會的本質是獨享社會。產品是獨享的,資源是獨享的,生產資料是獨享的,經濟與社會的權力和權利是獨享的。如果社會只存在物質產品和簡單勞動(包括簡單勞動數倍的復雜勞動),一個人占有千百倍于其他人的財富,那么不是靠政權的掠奪,就是靠產權的剝削。物質財富的獨享性和私有性,產生階級,產生掠奪和反掠奪,剝削與反剝削的階級斗爭。在觀念社會,雖然依然存在財富差異,但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近些年來,美國收入最高的5%階層,絕大部分人的收入和財產不是來自資產和權力,而是那些如籃球運動員喬丹,創新團隊核心喬布斯那樣的頂級觀念核心價值提供者。喬丹的高收入并不是因為他擁有權力和資本,而是他的籃球天賦創造了核心觀念,廣大消費者認同這個觀念的價值,接受并自愿付予貨幣價值。這樣就不能用階級斗爭的手段解決財富的差異。但是我們幸運的看到,通過觀念價值取得巨額財富的人群,共享共利的覺悟往往高于一般人群。比如世界首富和次富都是觀念生產者,他們遺囑中都將大部分遺產投入有利于人類的共利事業。但社會最終的解決辦法似乎是高額的遺產稅。我們看到,觀念產業發達的國家一般都有較高的遺產稅。這不是巧合,是社會進入共享社會后的自我調節法則。

共享社會的共享原則將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共享社會里,人們普遍有更強的社會意識,有更多的社會責任心,更多的利他覺悟。在中國每次災害面前,香港地區的救助活動總是最為活躍。這不能僅僅從香港人均富有程度來解釋,中國其他地區救助的活躍程度并不與富裕成正比,大約還是香港發達的觀念產業形成較高的共享社會氛圍的結果。

共享社會也一定要求共享政治。政治無非就是國家和社會的治理方式。共享政治分為治理內容的共享和治理方式的共享。治理內容共享是指領導階層與民眾不能在治理內容上分岐巨大,更不能對立。當前中國的反腐治理就體現了治理者與民眾對治理內容的共享。因為在這一階段民眾最希望治理的就是腐敗。治理方式的共享是指民眾參與治理,正如消費參與生產一樣。例如北京市一段時間民眾對交通狀況的情緒幾乎到一觸即發的地步。當時北京巿政府采取的辦法不是簡單的彈壓,解釋,控制輿論,而是拿出幾個億整改資金,在全市展開三個月的交通整改大討論,讓全民討論改善交通的辦法。討論的結果主要歸結為二點:一是交通問題是全世界大城市通病,根本沒有徹底解決的辦法;二是車輛行人遵守交通規則是目前改善交通最好辦法。至此北京巿民對交通再也沒有爆發式的怨言。這是一個通過共享手段治理,達到觀念認同的典型案例。歷史地看,越是遠古,治理越是野蠻的人身治理,奴隸社會用皮鞭,到封建社會已經加入仁治,工業社會主要依靠法律,文明的發展就是治理中觀念成分增加的歷史。從遠期講,當民眾都建立起共生、共享、共利的社會文明意識時,公民社會就將成為社會主要的治理方式。

經濟在進步,但今天政治生活中占統治地位的制度、規則、觀念、法律、準則等還是工業化早期的產物。它們已經開始腐朽,毛病百出,但依然在統治人類。人類新的紀元一定會產生新的普世價值觀。共生、共享、共利正是今天和未來社會的普適價值觀。同時它也為國際秩序和國際關系提供了一個新的準則。這一準則立刻顯示出強大的思想力量和普世的價值,在中國向世界提出共商、共享、共贏國際關系新理念時,立即被世界各國所認同。西方老舊的普世價值和國際準則在它們面前立即顯得落伍和老舊。中國提出制度自信,堅持改革,和建立新型的國際國內治理方式,總合起來,就是自信中國能改變舊工業社會和更舊的農業社會的制度,建設更加美好的,附合人類經濟、社會、政治進步的新制度。在人類經濟和社會的新紀元中,人類新的普世價值就是"共生、共享、共利"的價值觀,這是最高層次的普世價值觀。在它面前,昔曰自由、平等、民主、公平等只能是第二層次的價值觀,它們不能做為終極目標,不加條件的普遍適用,它們使用時要以達到共生、共享、共利為目標,使用后還要達到共生、共享、共利之結果。

西臘反救助方案是民主公投的結果,但由于違背了與整個歐洲共享、共利的原則最終失敗。任何最完美的一人一票的民主公投,都有投票年齡的限制,也就是說心智的成熟是一人一票的一個邊界條件;喬丹隊友在球場上不能提出與喬丹平等享受球權的要求,只能提出共享球權的要求;正義是最沒標準的概念,關鍵誰制定標準,邪教一定認為他們殺人是執行正義。曰俄雙方都認為自己對北方四島的要求是正義的,問題是你的立場站在那方。目前國際上許多矛盾是誰有話語權誰就正義,豈不是強權正義?如果正義以共生、共享、共利為標準,就找到了統一尺度;絕對自由只存在概念中,上班自由嗎?軍隊自由嗎?上課自由嗎,孩子自由嗎(沒媽管敎嗎)?其實公司、軍隊、學校也有某種程度的自由,只是必須以紀律規章為前提,因為這些是公司、軍隊、學校得以存在的條件,共生的條件。談到公平,今天公平的石油價格是多少?美國認為70美元以上是公平,因為這個價格美國頁巖油才能維持生產,中東認為40美元是公平,因為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巿場份額,只有以共利共享為準則,才能共商公平價格,否則只能炮火打出屬于勝利者的公平價格,八國聯軍就是為維護他們認為的公平交易發動了侵華戰爭。可見正義、公平、平等、自由、民主等等價值觀都是有條件的,應以共生、共享、共利為條件并以共生、共享、共利為尺度標準考核的。只有共生、共享、共利作為所有人應無條件追求的價值觀,無條件普遍適用于未來世界的各個方面。換一個角度看,在工業化早期和成熟期,人們會把共生、共享、共利當作昏話,因為經濟和政治生活中幾乎看不到它們的影子。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普遍實踐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英雄總是腳踩著對手的尸體,僅有的利他現象也是強者對弱者的憐憫和慈善,而不是社會價值的準則。本質上講共生、共享、共利不是利他原則,因為它們也利已,它們超越了利他利已的對立,是共利原則。

盡管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但一直以來,西方的歐洲是戰爭多于和平,而東方的中國卻是和平多于戰爭。自古以來,大中華就是一個融合了多民族多宗敎的共生大生態。因而傳統中就有共生、共享、,共利的基因,中國依靠這一基因統一,依靠這一基因延續,依靠這一基因發展。暫短的工業文明并沒來得及淹耗中華傳統的基因文化。否定之否定的歷史辯證法,使中華民族得以從傳統文化基因中升化出超越工業文明,領導世界潮流的,屬于人類新紀元的,新普世價值。

共生共享共利也將是未來國際關系的準則。一些國家在外交關系中奉行本國利益高于一切的準則,這附合工業社會獨生獨享獨利的完全競爭法則。但在新紀元中,各國不是不應捍衛本國利益,而是在保衛和爭取本國利益同時也要平衡和考慮他國利益和述求,考慮他國和全球的經濟政治生態。觀念社會的法則是共生、共享、共利的合作競爭法則。西方在一些國家推行普世民主,搞顏色革命,結果破壞了當地本來就很脆弱的共生條件,導致民族矛盾宗敎矛盾尖銳,破壞了社會和政治生態,造成大批難民,民不潦生。正確的辦法是國際社會要幫助當地礬固和擴大共生基礎,改善和發展共享原則,不是讓當地人民在砲火中求發展,而是讓人民在不斷富裕過程中不斷增加共生、共享的權利。社會是生態的,當一國的整體生態水平還不支持某種舊普世價值單獨推進,達到高級水平,拔苗助長終將毀滅社會。

共生、共享、共利是生態式價值觀,又是觀念社會中自然呈現的,反映這個社會美好本質的價值觀,共生、共享、共利的普世價值必將統治世界!

注:參閱黃江南、朱嘉明著《觀念經濟學原理及其現實意義》

(作者:黃江南,現任梧桐樹資本董事局主席,高級合伙人。曾任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中國國務院技術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體改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等重要職位。)

【責任編輯:管理員】
探問全球經濟新問題,思考新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