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鞠傳江  >>  正文
鞠傳江:海上有仙山
鞠傳江
2015年10月22日

10月13日,2015國際海島旅游大會上公布了全球20個“2015中國公民最喜愛的世界海島旅游目的地”,山東長島名列其中,為這個正在加快建設的生態旅游島又增添新的光彩。
從空中看,長山列島更像一串珍珠和美玉鑲嵌在渤海海峽之中。自蓬萊港乘快艇迎著海浪朝著海島駛去,遠處的海島被清晨的薄霧籠罩,腦海中頓時跳出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那句詩:“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在這魚蝦肥美的季節開始海上仙山的體驗之旅別有一番情趣。

海上仙山長島-林祥儉攝影
海上仙山長島。林祥儉 攝影
海上仙山名不虛傳
唐朝詩人劉禹錫那句名詩“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用來形容長島再恰切不過。由32個島嶼和66個明礁組成的長島縣南北縱列分布在渤海海峽8700平方公里海域上,最高的島叫高山島,海拔202.8米;最低的島叫東嘴石島,海拔只有7.2米。可是在先秦時期的典籍《山海經》中就將這里稱為“海上仙山”,戰國時期的神話傳說則將散布在渤海之中的美麗海島稱之為“蓬萊、瀛州、方丈”海上“三神山”,是“仙人”所居,上有長生不老之藥材,以至于歷代帝王為成為“仙人”而孜孜以求。戰國時的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秦始皇以及后來的漢武帝等都為尋求長生不老曾派人尋找“海上仙山”和不老之藥。 

九丈崖的海上將軍石-鞠傳江攝影
九丈崖的海上將軍石。鞠傳江 攝影
長島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八仙過海”、“張羽煮海”、“精衛填海”那些蕩氣回腸的神話傳說均源自這里,為其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已經發現的40多處古人類活動的古村落、古墓群、古墩臺等遺址,還有出土文物涵蓋了舊石器的打制石器、新石器的彩陶、 龍山時期的蛋殼陶、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漢代的漆器、唐代的三彩、宋代的陶瓷及明清文物,這些都證明從6500年前我們的祖先們就開始眷戀這些神秘小島。
作為海島地貌的國家地質公園,這里的島礁、斷崖清晰地記載了渤海海峽19億年來滄海桑田的起伏變遷,由火山噴發、海蝕、海積所形成的山、崖、洞、柱、石、象形礁、異形石、彩石岸、鵝卵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質遺跡構成了海上地質博物館,特別是天然黃渤海分界線、83米長的石英巖海蝕洞、1.5公里長的龍爪山海蝕棧道成為國內外罕見的海島地質現象,不僅為游客提供了海島旅游的獨特資源而且還為海島地質科學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樣本。

屹立于海面的島礁-鞠傳江攝影
屹立于海面的島礁。鞠傳江 攝影
盡管我曾多次探訪長島,但每次的感受是不同的。這里是海市蜃樓、海滋、平流霧等自然奇觀的多發地,當你有幸成為這些奇觀的親歷者的時候就確有成仙的感覺了。九丈崖、萬鳥島、月牙灣、望福礁、仙境源、聚仙洞,一個個自然景觀,成為天然的海上公園,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旅游者。

美麗的海侵彩石-鞠傳江攝影
美麗的海侵彩石。鞠傳江 攝影
長島縣委宣傳部部長宋春燕自豪地為我們歷數長島所擁有的一個個國家級名片:“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旅游名勝風景區”、“省級海豹自然保護區”等等。
候鳥遷徙驛站
深秋正是西伯利亞候鳥南遷的季節,踏上海島就被不同的鳥叫聲所包圍,空中不時有鳥群飛過。這里是環太平洋西岸、東北亞、東亞地區候鳥遷徙的“驛站”,也是中國三條主要的候鳥遷徙路線中最為主要的一條。每年春秋兩季,數百萬的候鳥成群結隊來島上歇息、覓食和繁殖后代,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成為鳥類遷徙的理想棲息地、補給站,這里也是我國東部沿海研究鳥類遷徙規律的不可多得的基地之一。

島礁成為海鳥和魚兒的家園-鞠傳江攝影
島礁成為海鳥和魚兒的家園。鞠傳江 攝影

作者參與了環志貓頭鷹的放飛
作者參與了環志貓頭鷹的放飛
在大黑山島,我有幸參與了長島候鳥環志站的一次猛禽放飛活動,十多只鷹、貓頭鷹等猛禽在腿上環上了編碼信息,在眾人的歡呼聲中騰空而起,一眨眼就飛入叢林之中。據長島環志站站長范強軍介紹,長島是中國唯一以猛禽為主要對象的鳥類環志基地。31年來,已經有8萬余只猛禽在這里戴上環志圈,環志站共記錄到猛禽2目4科39種,占中國猛禽種類的44.3%,占遷徙猛禽的81.2%。從環志信息看許多鳥來自俄羅斯、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臺灣、印度尼西亞等地。已經查明,長島自然保護區內鳥類有13目、50科、319種,占全國鳥類的24%,占山東省鳥類的76%。長島鳥類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丹頂鶴、白鸛、黑鸛、金雕、大鴇、白鶴、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等9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大天鵝、鴛鴦、游隼、蜂鷹、蒼鷹、燕隼、鷹號鳥 、長耳號鳥 、短耳號鳥 、草號鳥等40種。據鳥類專家估計,這里年途經候鳥320多種,達120多萬只。這些鳥類也成為海島植物和叢林的衛士,維持了長島的生態平衡。

即將放飛的環志貓頭鷹--鞠傳江攝影
即將放飛的環志貓頭鷹。鞠傳江 攝影

打造生態旅游度假島
今年國慶小長假長島客流迎來井噴,7萬多人涌入這里體驗“漁家樂”,追求生態、體驗休閑成為更多旅游者的選擇。上半年,長島游客人數、旅游門票收入分別增長15%、25%,成為長島旅游熱最好的證明。
“保護好生態是長島最大的競爭力,讓游客在這里體驗海島慢生活的樂趣,長島正在加快建設生態旅游度假島,使其成為在海內外有影響的旅游目的地。”長島縣委書記張廷廷說。
的確,長島為建設生態旅游下足了功夫,近3年來為基礎設施就投資了20億元,僅僅為恢復海島生態保護工程就拿出7億元,恢復自然岸線、拆除破舊建筑、建設生態化海洋牧場。投資3.7億元建設覆蓋南北長山島99公里的環島慢行旅游服務系統,這項工程已經完成過半。生態旅游度假島也吸引了眾多民營資本參與,投資32億元的南長山島休閑養生度假區正緊鑼密鼓建設之中,而北長山島投資45億元的休閑度假區啟動區年底將開始運營。與此同時,當地對南北長山的15個漁村進行改造,一大批修飾一新的“漁家樂”對外開放。

長島的環島慢行系統-鞠傳江攝影
長島的環島慢行系統。鞠傳江 攝影
9月中旬,這里舉行的“2015煙臺長島環島半程馬拉松賽”吸引了來自全國2000余名馬拉松運動員,而同期舉行的“2015長島海鮮節”,向游客和賽手們展示了長島漁號子、祭海、漁家大秧歌、長島海鮮等漁家文化及美食的魅力。
“投入產生了回報,長島可以同時接待7萬人,過去是不敢想的事情。”縣長劉樹軍坦言。“漁家樂和環島慢行系統將為旅游者度假慢生活提供很好的載體,而正在建設的幾個養生度假區將更多吸引海內外高端旅游度假群體。”

悠閑的海濱垂釣者-鞠傳江攝影
悠閑的海濱垂釣者。鞠傳江 攝影
清晨,我漫步在環島慢行道上,清風徐來如同嬰兒的小手在撫摸臉龐,海浪輕拍岸邊發出的“嘩嘩”聲、路旁樹林里清脆的鳥叫聲和匆匆而過腳步的“沙沙”聲交匯在一起。霞光從海的盡頭射過來,漁船拖著長長的波紋漸漸遠去,起早的垂釣者在礁石邊一字排開,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人忙著拍照,看著這些真有 “人在畫中游”的感覺!在這里過上幾天品味海鮮、下海釣魚、島礁探秘、領略漁家風情的日子,不是“仙人”又是什么呢?
走進小島“漁家樂”
記者們住進了大黑山島船旺村的“漁家樂”,有200多年歷史的漁民老屋,有剛蓋起來的新房子,但都非常干凈,餐廳、洗浴衛生間一應俱全。院子里多數種著柿子樹,熟紅的柿子掛滿枝頭。每天180元包吃包住,魚蝦是漁民剛從海里撈上來的,菜是房后菜園里自己家種的。住進小島,喜歡抓蟹的可以等退潮在礁石縫里、石頭下面抓;喜歡釣魚可以坐房東的小船出海垂釣;喜歡觀鳥的可以到大黑山和老鷹窩觀賞各種鳥兒,也可以到環志站放飛猛禽;喜歡觀景的可以到后山去探秘懸崖、島礁和海蝕洞;喜歡攝影的可以隨時拍照這小島的漁家風情;喜歡彩石的可以在海邊尋找自己中意的五彩鵝卵石,還有十幾億年前火山噴發留下的光滑黑色巖漿石。

200多年前的漁民老屋成為受歡迎的漁家樂-鞠傳江攝影
200多年前的漁民老屋成為受歡迎的漁家樂。鞠傳江 攝影
由于時間緊,我們僅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體驗垂釣,坐上漁民的小船離開小島找到有礁石的海域,在兩個魚鉤上掛上小蝦做魚餌,魚線沉入海底,上下輕輕抖動魚線,僅僅過了幾分鐘,魚兒便開始咬鉤,趕緊收線,只見兩個魚鉤都掛著活蹦亂跳的黑魚。這是我平生第一次釣魚,竟如此容易,不到一小時我就釣上了12條魚。不是我的釣技高,只因這里魚太多!

海上垂釣-鞠傳江攝影
海上垂釣。鞠傳江 攝影
海島漁民頓頓用豐盛的海鮮待客,晚餐加上了我們自己垂釣的幾條大魚,味道格外鮮美!
第二天一早起來,見房東張世慶拿著魚竿要出海釣魚。 “昨天釣魚多嗎?”我問。
“有45斤呢,你們可以坐我小船一起出海釣魚呀!”他說。有了昨天初試戰績,我心里還真是癢癢的,說不定,我一天也可釣上幾十斤魚呢!
張世慶花了40萬蓋起了9間房的“漁家樂”,兩個月前開始接待游客。對于祖輩以打魚為生的漁民來說,做旅游可是個新鮮事兒。但是,漁民待客真誠又熱情,一天三餐滿桌子新鮮魚蝦招待不說,還給你介紹島上各種新鮮事兒,游客很快就可以與他們成為好朋友。
“我們島上海鮮多,漁家飯幾天也不會重樣的!為的是讓游客高興呀!”張世慶說。
大黑山鄉黨委書記李仁川介紹,長島是海產品的寶庫,這里有貝類、藻類、魚類海產品217種,刺參、鮑魚、扇貝、海膽等海珍品更是名聲在外,在這里吃海鮮大餐當然無與倫比!他說,一位北京游客一年7次帶著朋友來長島,可見這里的海鮮有多大的吸引力了!
據長島縣旅游局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島漁家樂有近900戶,能提供床位2.3萬個,進島游客70%住進了“漁家樂”。2014年,全縣“漁家樂”共接待游 客140萬人次,實現收入1.39億元,“漁家樂”經營業戶年均純收入達8萬元,顯示了“漁家樂”強大的生命力
幾天海島“仙人”生活一晃而過,坐在回程的快艇上,看著漸行漸遠的海島,心想:海上仙山,我什么時候能再來呢?
關于作者:鞠傳江,中國日報駐山東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網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