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毛衛華  >>  正文
毛衛華:定居興牧 華夏哈薩克第一村華麗轉身
毛衛華
2015年11月12日

造訪第一村,已是外來游客的“必須”   攝影 毛衛華

進入冬季,夏季里人氣頗旺的旅游佳境——那拉提草原的人潮已退,留下的是那里的牧民和村民,他們盤點著當年的收獲,憧憬著美好的來年。
2010年以來, 隨著新疆重大民生工程“定居興牧”和“富民定居”工程的穩步推進 。2013年5月,在這里誕生了華夏哈薩克第一村,村民因此改變了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他們的世代相襲的身份。他們不僅僅是牧民,還是經營旅游業的老板。如今,這個第一村已經度過了三個旅游旺季。三年了,第一村又是怎樣?
10月的一個大早,記者乘坐汽車從新源縣城出發,路過則克臺鎮,上了218國道,穿過吐爾根鄉、阿熱勒托別鎮、坎蘇鄉,到了那拉提鎮,從鎮中心再向東行15公里,就看到了山腳下那一大片大小相當、形態相近的白色水泥“氈房”,就像一朵朵綻放的雪蓮花。

熱情好客的哈薩克第一村村民。攝影 如歌

體驗第一村
如今,外地游客只要來到了那拉提草原,就一定會到第一村去看一看哈薩克風情、坐一坐哈薩克氈房、吃一吃哈薩克風味,因為這里是名副其實的哈薩克民族文化大集,是人們了解哈薩克民族生活最直接的微縮景觀。
一路上走走看看,到了第一村的時候已是正午時分。因為旅游最旺季已過,整個村莊已從喧鬧回到了平靜,一些“氈房”已升起裊裊炊煙。陪同一起前來的鎮干部告訴記者,這個時節,牧民已趕著牲畜從冬窩子回來了,一部分牧民就住在村子里。
記者朝著最近的一家“氈房”走去。

女主人阿斯力汗正在烹制傳統的手抓馬肉。攝影 如歌
這是哈薩克村民蘇力坦的家。此時,他的妻子阿斯力汗正忙碌在客房和廚房之間。廚房在“氈房”外邊的一個小屋,阿斯力汗打開熱騰騰的大鍋蓋,香味撲鼻,里面正煮著自制的馬肉和馬腸子。原來,住在幾十公里以外阿熱勒托別鎮的蘇力坦的老母親、阿斯力汗的姐姐和姐夫正在蘇力坦家做客。記者的突然造訪,讓主人有些措手不及,但一向熱情好客的哈薩克人毫無列外地將記者一行熱情地請進了屋。
蘇力坦的家收拾的很干凈、很講究,雖然是水泥建筑,可進到里面卻依然像進到了哈薩克人的氈房。三室一廳,每間房屋里鋪蓋的、懸掛的、擺放的都是哈薩克民族特色的手工刺繡的花氈、掛毯和靠枕等等,玲瑯滿目得就像一個小型的手工刺繡作品展。

香噴噴的手抓馬肉熟了。攝影 如歌

開吃!攝影 如歌
正廳是哈薩克人傳統式的大炕,炕上擺著一個大茶幾,茶幾上面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點心和水果。客人剛入座,香噴噴、熱騰騰的奶茶就端了上來。主人蘇力坦熱情而幽默地招呼大家先品嘗桌上的食品,馬肉隨后就端上來。他說:“我們哈薩克有句諺語,祖宗留下來的財產,一半是留給客人的。”
不一會,大盤的手抓馬肉端了上來,里面是煮熟了的大塊馬肉、馬腸和切成條狀的皮牙子相伴,堆放在煮熟的面條上。
大家各自洗了手。主人用小刀將大塊肉分成小塊,親朋則用手抓起盤中的肉,再就上皮牙子和面條一并入口,很是愜意。
第一村的由來
新疆各地都有哈薩克民族,為什么偏偏這里叫做“華夏哈薩克第一村”?采訪之前,記者帶著問號在網頁上搜索到了“哈薩克第一村”,但關于“哈薩克第一村”名字的由來,尚無明確解釋。
此次采訪后,記者對這個“第一”才有了明確推斷:“哈薩克第一村”源自阿拉善村,是一個哈薩克族為主體民族的純牧業村,也是新源縣哈薩克民族最集中、人數最多的村。而新源縣的哈薩克族是伊犁州所屬縣市中所占人口比例最多的一個縣;伊犁州全稱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是新疆各地州中哈薩克民族所占人口比例最多的一個地州。顧名思義,這個出自哈薩克族所占人口比例最大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又出自伊犁州哈薩克族人口比例最大縣新源縣的、再又出自新源縣哈薩克族人口比例最大的阿拉善村,理所當然就是哈薩克第一村,又因哈薩克民族祖祖輩輩生息繁衍在新疆,這個哈薩克第一村當然就是華夏哈薩克第一村。
哈薩克人的“游牧”是在“轉場”中體現的,有諺語這樣說到:“在新疆,哪里有山,哪里就有草原;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哈薩克人的足跡”。“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薩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薩克人”,這是哈薩克族一首民歌里的一句歌詞,它形象地比喻了哈薩克人的轉場生活。這些年來,各地政府為鼓勵各游牧民族的定居,為他們在山下修建了帶院子和牲畜棚的房子,但因牧民對磚瓦房子和定居農耕的生活尚未養成習慣,還是習慣于按部就班地游牧,所以許多房子蓋了卻閑置了。
阿拉善村的哈薩克牧民和新疆其他地方的哈薩克牧民一樣,世世代代過著逐水草而居的傳統式游牧生活。每到4、5月份,就會鎖上門,馱著家當、趕著牲畜開始了一年的追逐春牧場、夏牧場、秋牧場和冬窩子的游牧生活。對牧民而言,那個山下的屋子,不過只是冬季里一個歇腳的窩,所以,他們不會購置任何牲畜托運不便的家什物件。
然而,時間進入到2013年的時候,這個村子發生了一次歷史性的變革。牧民歇腳的房子變成了朵朵“蓮花”,阿拉善村牧民因此真正嘗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甜頭。牧民們的牛羊照樣轉場著,所不同的是,他們的“氈房”變成了“商場”,一些牧民變成了租房的房東、飯店的老板;婦女變成了手工刺繡的經理、有手藝的變成了藝術家、年輕人變成了拿工資的演員,表演著他們最擅長的歌舞和馬術。
發生了什么?這事要從“援疆”說起。
在全國“援疆”的大行動中,新源縣迎來了江蘇省揚州市援疆工作組,“結對子”的兩個政府一番深思熟慮后,決定依托那拉提草原這個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打造出一個高標準的安居富民示范工程——哈薩克第一村。

村里的年輕人都可以成為馬術表演者。攝影 如歌

打造“第一村”
這是一幅前程似錦的藍圖:建立一個集特色建筑及旅游接待、商務會議、客房住宿、旅游商品市場、民族文化展示為一體的功能區,將這里打造成那拉提鎮旅游生活和特色民族文化基地,為今后發展民俗農家樂旅游創造條件,并在未來的10年至20年間,牧民可持續受益。
阿拉善村以其距離草原最近、純哈薩克民族村等優勢條件,幸運地成為了這個示范工程的“模特”,100多個水泥氈房拔地而起。
這是個高標準的定居興牧點,首先體現在硬件建設上。該工程從設計到完工歷時兩年,由揚州市和新源縣累計投入4500萬元資金共建完成。據悉,所建“氈房”的造價高達25萬余元,比國家規定的補貼標準高出了5倍,這是揚州援建定居興牧項目中投資最大的項目。 
建成后的第一村,內設生產區、生活區和商務區,能容納100戶牧民,戶均居住面積105平方米。定居點內,水、電、路、氣、廚、浴功能齊全完善,并配有醫療室、雙語幼兒園、文化活動室等。每戶牧民家庭只需支付5萬余元即可入住。
2013年5月,第一村正式開放運營。
在政府的引導下,牧民接受了“讓高標準的安居房在旅游旺季生錢”的思想。因為,按照慣例,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放牧期,牧民要遠赴草場游牧,而這個時期正是旅游旺季,空出來的安居房,不就可用于旅游接待了嗎?
一些入住的牧民看到了旅游業的旺市和潛力,紛紛想辦法讓自己的氈房活了起來。他們有的把自家的牛羊托付給親戚或雇人去游牧,自己則留在村子里經營旅館、飯店、手工藝等生意,到了淡季,就在安居房里居住生活;也有的選擇了另一個方式,淡季居住村里,旺季就出去游牧,把房子租給旅游經營公司;有的干脆把房子租出去交給公司經營,自己繼續過一年四季的游牧生活。無論什么方式,牧民都有了額外收入,僅旺季的房租,至少都在3萬元以上。
從2013年“哈薩克第一村”掛牌那年起,當地政府就把經營好第一村當做大事、要事和家事來抓,帶領著牧民以那拉提景區為地域根基和窗口,把第一村打造成哈薩克民俗體驗村,相繼興起的“佳藝樂歌舞劇場”、“佳克斯新疆特色產品購物中心”、“巴哈提家園”、“阿拉善馬隊”、“克寨部落”都在為挖掘、傳承、保護、開發、弘揚哈薩克民族傳統文化做著積極的實踐。

第一村的孩子們更喜歡新村新環境。攝影 如歌

第一村有面子、有票子
投入旅游生意的牧民,一個旅游旺季下來能掙多少錢?蘇力坦和妻子阿斯力汗毫不掩飾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50歲的蘇力坦和48歲的阿斯力汗,有3個孩子,2個女兒已經出嫁,24歲的兒子主要管理他們家的羊。兩口子,女的守第一村里的“氈房”做飯、接待游客,男的到村集體開辦的“哈薩克大營”里做工掙工資。
他們家有9畝地,每畝以400元承包費包給了他人,收入3600元;家里的80只羊,去年賣了2.5萬元;蘇力坦在集體辦的哈薩克大營做接待,15天結賬一次,半年掙了1.5萬元;阿斯力汗守家,自己做飯、自己做接待,半年掙了3萬元。去掉投入的成本,他們說至少在4.5萬元以上。
阿斯力汗是一個能干的哈薩克女人,熱情、勤快、心靈手巧,不但繡得一手好刺繡,也做得一手好飯菜。來他家的客人大部分是回頭客或被曾來過客人介紹來的,因為,他家的飯不但實惠好吃,特別是家里收拾得非常干凈,坐在她家很享受。周圍人都羨慕她,因為她天天都有生意做。阿斯力汗在接待客人的同時,還做民族服飾的出租生意,只要來她家做客的客人,她都會介紹她收藏的、或她親手縫制的40多套哈薩克族男女老少穿戴的服飾,許多客人都很喜歡,就租來穿上去照相,每套10元。僅這個小生意,兩個月就收入近千元。
“第一年,村里只有我一個人做服飾出租,生意還不錯,今年就又有幾家跟著做這個生意了。我就再做些別的,比如哈薩克乳制品和哈薩克馕,游客也很喜歡買。”阿斯力汗是一個有想法的哈薩克婦女。
“我們也想學著干,但我們那沒有他們這的自然條件好,真的很羨慕他們,每次來就是看他們忙,忙的很有價值,而且看著他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來自阿熱勒托別鎮的阿斯力汗的姐夫賽力克說。
記者問蘇力坦和阿斯力汗,預計明年的生意會更好嗎?他們堅定地說:“只要安安穩穩的不出事,一定會更好!”記者又問:“怎樣更好?”阿斯力汗笑了:“只要努力就能更好!”

冬閑了,牧民回到村里安然過冬。攝影 如歌
據統一經營第一村的新源縣那拉提佳藝樂歌舞民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江山介紹,第一村建成三年以來,村民的收入年年拔高。2013年,平均每戶人家收入在5000至10000元之間;2014年,平均每戶人家收入增長到8000至12000元之間;2015年,平均每戶人家收入達到12000至15000元之間。劉江山:“只要社會穩定,一定會越來越好!”劉江山對第一村的美好前景充滿信心,他說,“為了更好的發展,我們期望第一村能納入那拉提5A景區的統一管理,成為大景區的一個組成部分,借力再上臺階。目前我們正在為此做最大的努力。”據悉,這個想法目前已獲得當地政府的首肯,有待與那拉提景區管委會溝通。
記者在回縣城的路上,和同車的當地人聊到了“那拉提”三個字的原意,有的說是蒙古語“太陽升起的地方”的意思,有的說是哈薩克語“高大強壯的馬”的意思,這兩個意思都很有寓意,蘊藏著一種美好的期許。
關于作者:毛衛華,中國日報駐新疆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