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楊應森  >>  正文
楊應森:勝利之本
楊應森
2016年05月12日

——臨沂紅色教育基地黨性教育活動隨記

蒙山沂水,山清水秀,春意盎然。

我懷著一顆敬仰、虔誠的心,走進了沂蒙。

“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蒙山下、沂水畔,隨處都能看到大寫的“沂蒙精神”,隨時都能聽到鏗鏘的“沂蒙精神”。

短短幾天,在蒙山深處費縣五圣堂村的山地果林、農家小院,在當年硝煙彌漫的孟良崮戰場,在“紅嫂”哺乳八路軍小戰士的茅草窩棚,在先烈們長眠的烈士陵園,我都在接受著一場蕩滌心靈的洗禮,聆聽著一曲催人奮進的頌歌。


(圖為中直機關黨校學員在沂蒙革命紀念館教學點現場接受學習教育場面。)

夢?黨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這首膾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調》,就誕生于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

和所有人一樣,沂蒙人也有自己的“夢”。

沂蒙人既有《沂蒙山小調》里“青山綠水、牛羊成群,高粱豆花、谷子滿場”的“小康之夢”,也有沂蒙人的近鄰孔子所說“天下為公”的“大同之夢”。

為了逐“夢”,千百年來,沂蒙人前赴后繼,演繹著西漢末樊崇赤眉軍、南宋楊妙真紅襖軍、清末劉淑愈幅軍等一場場敢于抗爭的“沂蒙活劇”,形成了盡忠盡孝、信守道義、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沂蒙性格”。正是歷史文化的積淀,為當代“沂蒙精神”的誕生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養分。

在華東革命烈士紀念館,我看到了一場場近代“沂蒙活劇”:沂水暴動、蒼山暴動,淵子崖村保衛戰、大青山突圍戰,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

與歷史的“沂蒙活劇”結局不同,現代的“沂蒙活劇”盡管也有曲折,但最終實現了沂蒙人的“小康之夢”,并且正在奔向“大同之夢”。

沂蒙人能夠“夢想成真”,是由于現代“沂蒙活劇”有了新的主角:共產黨。

從王盡美1921年建立中共山東區支部,一批批共產黨人在沂蒙大地浴血奮戰。沂蒙人認識到,只有共產黨代表著他們的根本利益,也只有共產黨能帶領他們實現夢想,所以,有著“沂蒙性格”的沂蒙人對共產黨“愛”之真切、“獻”無保留。

今天,共產黨又為沂蒙人描繪著“大同”的“中國夢”,沂蒙人也跟著共產黨,率先在全國18個革命老區中整體脫貧后,又依照“濱水生態城、商貿物流城、歷史文化城”的規劃,開始了“大美臨沂”的建設和發展。


(圖為學員們在臨沂城市規劃展覽館參觀學習。)

“咱們的共產黨哎,領導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我在費縣五圣堂村的房東又唱起了《沂蒙山小調》。

黨中央描繪的“中國夢”,就是沂蒙人的理想,“跟共產黨走”,就是沂蒙人的信念。沂蒙人給我的一大感悟,就是只要堅定信念,理想就能變為現實。

人?群

沂蒙在全國最知名的,是一首歌、一個人、一場仗。

一首歌是《沂蒙山小調》,一場仗是孟良崮戰役,一個人是“紅嫂”。

1960年,作家劉知俠以一位沂蒙婦女用乳汁救活八路軍傷員的故事,創作了小說“紅嫂”,并被改編為京劇、舞劇、電影,“紅嫂”紅遍全國。

在沂蒙紅嫂紀念館,我看到了“紅嫂”的原型、馬牧池鄉橫河村的聾啞婦女明德英的事跡;同樣在馬牧池鄉,東辛莊的王換于讓兩個兒媳和同村婦女,用奶水哺育了80多個革命后代,而自己的4個親骨肉卻因營養不良夭折,被人們稱為“沂蒙母親”。

遲浩田上將曾多次回到沂蒙,尋找當年用乳汁和小米粥把他救活的“紅嫂”。可沂蒙人告訴將軍,沂蒙好多人都做過這樣的事,“那是應該的,你還尋個啥呢?”

質樸的言語、淡泊的心態讓我震憾,同時也讓我明白,沂蒙有許多像明德英、王換于一樣的“沂蒙紅嫂”、“沂蒙母親”。

明德英、王換于是“個人”,“沂蒙紅嫂”、“沂蒙母親”是“群體”,而“沂蒙精神”的突出特征,就是“家家有烈士、戶戶有紅嫂”的“群體精神”。

抗戰期間,沂蒙有15.5萬余名婦女以不同方式掩護了9.4萬余名抗日者,4.2萬余名婦女救護八路軍傷病員1.9萬余人。

明德英、王換于是“沂蒙紅嫂”、“沂蒙母親”的代表人、帶頭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中的沂蒙,也涌現出了許多“脫貧致富”的代表人、帶頭人。

沂南縣后峪子村黨支部書記梁兆利帶領鄉親們艱苦奮斗,把一個窮山村變成了富裕、文明的“小康村”;平邑縣九間棚村劉家坤等9名黨員帶領鄉親架電、修路、整山、治水,將貧窮、落后的“九間棚”變成了富裕、文明的旅游勝地。習近平總書記稱贊說,“雖然地處偏遠,但風景這邊獨好”。

和當年的明德英、王換于一樣,今天的梁兆利、劉家坤既是“沂蒙英雄”,也是沂蒙英雄群體的代表人、帶頭人。

軍?民

在沂蒙,很多故事與“軍”有關,“沂蒙精神”首句就是“愛黨愛軍”。


(圖為學員們在沂蒙革命紀念館教學點現場接受學習教育場面。)

作為曾經的軍人,我對“軍”字最有感情、最是熱愛,沂蒙恰恰把“軍”、“民”兩個大字,牢牢地刻在了我的心上。

在臨沂的銀雀山,曾出土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和《尉繚子》、《六韜》等中國先秦兵書,可見沂蒙與“軍”淵源頗深。

沂蒙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抗戰時期,羅榮桓元帥率八路軍115師進入沂蒙山區;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在沂蒙山區發起了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沙土集戰役、孟良崮戰役,沂蒙發生的戰事與故事,都可從古代兵家的軍事思想中找到根源和注腳。

“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面對國家存亡、民族安危,沂蒙軍民一心,奮起抗敵,“安國全軍”。

在大青山突圍紀念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沂蒙革命紀念館,我看到了羅榮桓、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運籌帷幄的軍事大謀略,看到了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英雄大氣概,看到了沂蒙人“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的大道義。

戰場的硝煙已經散去,可一個“軍”字,仍然植根于沂蒙人心里,“軍”、“民”二字緊緊地系在一起。

蒙陰縣司家莊村劉孝珍老人先后把10名兒孫送去參軍,人稱“兵奶奶”;沂南縣山旺莊王成榮老人16歲送父參軍,毅然嫁給傷殘軍人,又先后把兒子、女婿、孫子、外孫送進軍營,成為四代從軍的“兵姥娘”;郯城縣關莊村胡艷紅因車禍失去丈夫、自己身受重傷,仍鼓勵獨生子堅守邊防哨位,被譽為“兵媽媽”。

“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長……”聽到這歌聲,看到沂蒙的“兵奶奶”、“兵姥娘”、“兵媽媽”,我想起了《孫子兵法》所言:“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故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革命的勝利、家鄉的變化,讓沂蒙人堅信“共產黨好、解放軍親”,我也明白了,沂蒙人為什么會把“愛黨愛軍”置于“沂蒙精神”之首。

家?國

有人說,“沂蒙精神”帶有強烈的地域性,其實并非盡然。

解放戰爭中,毛澤東曾說:“北占東北,南下長江,都主要依靠山東”。

已經從土地改革中分得土地的沂蒙人,以“不打垮反動派決不返鄉”的誓言,踴躍報名參軍。1944年至1946年,就有6.3萬名沂蒙男兒參軍、南征北戰。

和南下大軍一起走出沂蒙的,是“百萬獨輪車支前大軍”。在沂蒙解放區的460多萬人中,有120多萬人支前參戰。

陳毅元帥曾經慨嘆,沂蒙人“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遲浩田將軍也深情地說,我們的勝利,是沂蒙人“用小米喂出來的,用擔架抬出來的!”

1950年,在“治淮”戰場上,沂蒙人為“國”舍“家”。臨沭縣朱村為了治淮工程,獻出了全村80%的耕地,朱村人卻無怨無悔,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通過生態種植、鄉村旅游等辦法,成為農業部認定的“美麗鄉村”試點村,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贊許。

為了淮河下游人民和城市的安全,沂蒙人不僅奉獻了大量土地,而且有44名男兒獻出了生命、370人傷殘,涌現出15000多名勞模和人民功臣。


(圖為學員們在沂蒙紅嫂紀念館參觀學習。)

在沂蒙革命紀念館、在臨沂黨校禮堂,我看著著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的照片和根據她們的事跡拍成的影片,看著沂蒙人推過長江的獨輪小車,我震憾了,也讓我更明白了,沂蒙人心里不僅裝著“家”,更裝著“國”。

曾經是“四塞之崮,舟車不通,土貨不出,外貿不入”的臨沂,不過10多年,成了第一個擁有全國百強縣的革命老區、第一個GDP產值過億的革命老區,成了全國境外上市企業數量最多的地級市。

曾經把獨輪小車推過長江的沂蒙人,今天則用汽車、火車、飛機,甚至不用車、而用互聯網,將各類商品推向全國、海外。

我來到臨沂商城,只見網點密布、客商云集、車水馬龍,2015年,物流總額達2.45萬億元,享有“北有臨沂,南有義烏”美譽的“中國物流之都”。

從沂蒙、到長江、到海外,從獨輪小車、到汽車、火車、到互聯網,沂蒙人不僅看著中國,還看著世界,這就是與時俱進的沂蒙人,這就是與時俱進的“沂蒙精神”。

利?本

2013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沂蒙,他看望了推著獨輪小車的“老支前”王克昌老人,又察看了敲著鍵盤的年輕電商,我想,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個安排,也許就表示著對沂蒙人、“沂蒙精神”與時俱進的肯定和希望。

從戰場到商場,沂蒙人不斷適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又涌現出了許多實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代表人、帶頭人。


(圖為費縣五圣堂村一角。)

費縣縣委書記程守田告訴我,時代變了、環境變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變,沂蒙人的革命傳統不能丟,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不能丟。

在沂蒙,旅游、文化是脫貧、發展的重要產業,而“紅色”,卻在沂蒙的旅游、文化產業中特別突出、特別耀眼。

大青山、朱村、孟良崮等戰場,成為紅色旅游點和紅色教育基地,“沂蒙紅嫂”、“沂蒙母親”、“沂蒙六姐妹”等,成為紅色文化的主角和紅色教育教材。

商品經濟講求“利”,但我深切地感受到,沂蒙人在講“利”的同時,卻沒有丟掉自己的“本”,這個“本”就是“沂蒙精神”。

下崗女工朱呈镕艱苦創業,有了自己的食品公司,但15年來,她走了17萬多公里“擁軍路”,為部隊官兵無償送去鞋墊3萬多雙、水餃600多噸,累計捐款捐物1000余萬元,成為有著2000多個“兵兒子”的“新紅嫂”。

沂南縣后峪子村由窮變富之后,帶領鄉親們埋頭苦干40年的黨支部書記梁兆利說,自己“什么也不圖,圖的就是叫鄉親們說共產黨好!”

就和聽到“沂蒙紅嫂”、“沂蒙母親”、“沂蒙六姐妹”的事跡一樣,梁兆利的這句話,朱呈镕的“擁軍路”,同樣讓我感動、讓我震憾!

離開沂蒙的時候,我聽到了《跟著共產黨走》的歌聲:“你是燈塔,照耀著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著航行的方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們永遠跟著你走,人類一定解放……”


(圖為學員們在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教學點現場接受學習教育的場面。)

這首1940年誕生于沂蒙的頌歌,唱出了沂蒙人、中國人的心聲。

《孫子兵法》說:“上下同欲者勝”。

和當年抗侵略、求解放一樣,在今天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和黨同心同德、同向同力的人民群眾,就是勝利之本。

……

一次沂蒙行,一生沂蒙情!

關于作者:楊應森,中國日報駐深圳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網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