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李洋  >>  正文
李洋:弄堂里的蔥油餅,何必"驚動BBC"?
李洋
2016年10月31日

上海老伯“阿大”34年如一日在弄堂做蔥油餅。圖片來自網絡。

上海有家弄堂里的"阿大"蔥油餅店做了34年,油餅做得一絕,已成周圍幾代居民的人生記憶,但這家作坊一樣的小店在全國叫得響,始于7月底英國廣播公司的相關報道。此后,它的歇業和開張都能輕易登上國內很多新媒體的首頁。自始至終,這家蔥油餅店都頂著"驚動BBC"的光環。

本月很多中國媒體報道:英國廣播公司的哈爾濱“封路姐”視頻又火了,這次國內媒體給這段視頻按上的光環大抵又是"驚到了BBC記者"之類。視頻中一位中國女商人在北京開著勞斯萊斯,邊開車,邊自拍,兩分半的視頻高潮在最后,她說在老家哈爾濱為拍攝可以封路。

如果沒有"驚動BBC"的光環,只講阿大34年如一日做蔥油餅的故事,可能就是幾日的熱度,一旦加了外媒的帽子,熱度就可以維持數月之久。

有時甚至不惜張冠李戴,只要效果出來了,點擊量轉發量上去了,管它出處呢?第二則視頻其實并非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節目,而是英國獨立電視臺(iTV)的一檔真人秀節目,出鏡的老外也不是什么"BBC記者"而是個演員。視頻的制作和傳播有勞斯萊斯公司的股份,車標和所謂的豪車文化也貫穿始終。

由此而見,外媒要設置中國國內的新媒體議程何其簡單!充斥商業廣告的真人秀剪輯播出來,都會一石激起千層浪,而中國媒體在海外設置議程又何等困難?

一個重要原因是相當一部分中國媒體人唯洋媒是尊。在他們的嬌慣和追捧下,英國廣播公司在中國真是容易"受驚"。一旦這些知名外媒"受驚",必有點擊量和轉發量。新媒體泛濫的一個顯見的結果是,新聞價值全面向人造轟動效應和感官刺激投降。

不可否認西方媒體上出現過很多有見地的涉華報道。但熟悉外媒在華運作模式的中國媒體人都應當清楚,外媒很多駐華記者對中國并不了解,大都依靠"新聞助理"崗位招來中國人搜集、翻炒和挖掘中國媒體報道過的事件和人物,然后再跟進采訪。

由于文化和制度差異,很多外籍記者對于中國歷史、改革和發展中的總體趨勢和問題的主要方面沒有全面的把握,為了迎合其國內受眾長期以來形成的對華偏見和片面認識,戴著有色眼鏡尋找對其胃口的中國故事。在勞斯萊斯視頻中,編輯截取都是貧富差距、特權和低俗這些賣點,戲劇化包裝,引來的雖然是中國受眾對當事人的口誅筆伐,傳播效果達到了,形成了數日的輿論熱點。有新聞常識的人看不出這段視頻中明顯的戲劇化處理手法嗎?如果明知是商業運作,何必興師動眾,借題發揮?在面對中國改革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時,外媒能夠給中國決策者和公民當老師的地方越來越少。我們看到的夸張越多,洞見就越少。

這個真人首秀節目其他章節里出現的亞洲地圖上,中國的臺灣和西藏爭議地區都沒有被歸入中國版圖。 這樣無視中國主權的視頻節目有關中國的這兩分多鐘是如何輕而易舉地成為各大媒體轉引和"煞有介事"地評論熱點的?

春節上海女青年到江西男友貧困的老家,受不了窮,連夜出走的假新聞已經讓很多媒體輕而易舉地上了圈套。如今有必要對"勞斯萊斯視頻"這種出口轉內銷的糟粕加強管理,中國媒體應加強核實和把關,抵制低劣信息產品。

外媒擁有報道他們眼中中國的自由,中國媒體也有權利深度介入對外部世界的報道和解讀。

國際輿論戰從來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歷史證明以媒介為名包裝的意識形態產品足以顛覆和推翻一國政權,危害社會穩定。可惜的是,相當一部分中國的媒體人迷失在所謂的轟動效應里。動不動就會生造出"驚動"這樣的詞語,話語結構差異反映的傳播地位的懸殊。很多外媒在華采訪時表現地傲慢、無禮,究其根源很多也與這部分中國同行的"嬌慣"有關。

中國的媒體人不應輕率地生造一些諸如"驚動BBC"一類標題,更不該成為外媒的傳聲筒。新媒體模糊了國界,國內的新媒體從業者應抓緊補上國際傳播這一課,提升導向意識和政治意識。國際傳播領域內,一國媒體本質上都是為本國的國家利益服務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方媒體是中國媒體的競爭對手,絕非消息源和議程設置者,否則中國媒體就沒有做到"守土有責",就是在割地投降。

媒體要贏得尊重就要有公信力、傳播力和影響力。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降低了信息傳播、編輯和分類成本,但我們看到的獨家深度的報道越來越少,"二手"乃至"三手"的劣質信息越來越多。中國媒體人當自省:靠"驚動BBC"可以博一時眼球,成就不了自己,也有愧于這份職業應有的勇毅和榮光。

在對待外媒的態度上,我們見過太多的兩類國人:要么卑躬屈膝,要么頤指氣使。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媒體人和他們的受眾,能夠平等理性地與外媒打交道,看待它們的涉華報道。它們為我們認識中國提供了一個它們的角度,同時也為它們自己畫了一幅自畫像。

一份弄堂里的蔥油餅,可以招待四海賓朋,又何必讓老外吃得“驚心動魄”?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