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楊應森  >>  正文
楊應森:揚子江頭唱新曲 </br>——江蘇依托“黃金水道”推進經濟轉型發展</br>【共舞長江經濟帶】隨筆之三
楊應森
2017年07月09日

(圖為探訪團走進江蘇。攝影楊洋)

長江出皖入蘇,南京以下至入海口433公里,因古有揚子津渡口,又稱揚子江。

揚子江兩岸,矗立著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揚州、泰州、南通8城,8城創造了江蘇八成的GDP、超過九成的進出口總額……                             

沿揚子江探訪,一路陪同的江蘇省委網信辦副處長童光晶和我聊起了揚子江和沿江8城。他告訴我,江蘇沿江8市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江蘇經濟發展的先發區域和主要支撐,目前江蘇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揚子江城市群”的重要戰略,揚子江城市群是長江經濟帶、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交匯點。

我問他,“作為長江經濟帶上的第一經濟大省、GDP約占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30%的江蘇,如何按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童光晶的回答是:“轉,觀念轉變、產業轉型”。

“過去,江蘇人講得最多的是GDP、是如何開發”,江蘇的朋友們說,“現在,我們講得最多的是環境、是如何保護”。

號稱“萬里長江第一磯”的南京燕子磯,曾是南京的化工基地,化工污水通過三條水系排進揚子江。江蘇先后關停了包括燕子磯片區在內的7000多家化工企業,并嚴守規定: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一律不批重化工業園區。

目前,江蘇劃定了多處生態紅線保護區,無錫占到整個國土面積的28.6%、蘇州則更是達到了38.3%。江蘇的朋友們說,“如果說,江蘇過去的發展經驗是‘沖破紅線’,今天的江蘇,則是自覺地劃定紅線,不可觸碰、不可逾越的‘紅線’”。

圖為南京長江濱江風光帶。(網信辦供)

江蘇曾經創造了全國聞名的“蘇南模式”,“村村點火、家家冒煙”的鄉鎮企業,既撐起了江蘇發展的“半壁江山”、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壓力。近年,江蘇著力讓鄉鎮企業“出鄉入園”,嚴格控污、集中排污、統一治污。

“揚子江不搞大開發,但是,江蘇仍然需要大發展”,江蘇省、南京市兩級政府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在與探訪團成員的座談見面會上說,“江蘇要有大發展,關鍵在于產業轉型,讓‘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

作為“蘇南模式”肇始地、擁有1.8萬家鄉鎮企業的無錫惠山區,招引高校來這里合辦產業研究院,就地轉化科技成果,大力提升鄉鎮企業的“智造”水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工大、華中科技大、中科院電工所等在惠山合作興辦的6家產業研究院,集聚了包括12名中外院士在內的650人研發團隊,與本土3000多家鄉鎮企業實行院企合作。結果,智能產業的產值已占惠山總產值的近一半。

在無錫,關停后的軋鋼廠轉型為國家級數字電影產業園、船廠將遺存的工業原址改造為記憶主題公園“船廠公園”;在泰州,拆除化工項目收回岸線和土地上,引進了糧油加工項目,項目全部投產后,這里將成為全國最大的糧油食品加工基地。

蘇州的納米、無錫的物聯網、常州的石墨烯……沿江8城的特色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了先發優勢。我報的一位老朋友、張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副主任黃衛瓊對我說,沿江兩岸現有產能的轉型提升、有序轉移,騰出了高端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的空間。

沿江8城、城城有港。南京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聯宏告訴我,江蘇沿江港口的轉型,關鍵在物流成本、核心競爭力、服務質量上尋求突破。

(圖為南京港碼頭一角。攝影童光晶)

眼下,江蘇正在加快建設長江12.5米深水航道,促進南京以下港口擴能升級。

據江蘇省港口局測算,長江12.5米深水航道上延南京后,因進江海輪的大型化,每年可節約油耗約200萬噸、減少碳排放量超過600萬噸;貨運能力將提高1倍、相當于滬寧鐵路目前貨運量的20倍;因減少運輸費和中轉損失,每年可節約物流成本約90億元、拉動揚子江沿江區域新增GDP約215億元。

近年,南京港陸續與瀘州、宜賓、合肥、馬鞍山、淮安等港口進行戰略合作,構建了覆蓋長江、輻射沿海的物流交通網絡,為中西部地區、環渤海地區串起了一條通江達海的水路新紐帶。為“北糧南運”、“西煤東運”打開了新通道;太倉港與上海洋山港試行通關、物流一體化;張家港承接上海自貿區創新成果,形成了以專業市場為支撐的港口服務業、以新興產業為重點的臨港制造業,多年獲評長江經濟帶“轉型升級示范區”。

(圖為沙溪古鎮一角。攝影楊應森)

在太倉的沙溪古鎮,我的朋友、太倉市委宣傳部網管科科長朱慧一邊向我指點著幽深的古巷、雄渾的古橋、古樸的古宅,一邊向我介紹沙溪以產業對接“融入上海”、推進經濟轉型的措施和成果。我感覺,揚子江頭正在唱響發展的新曲,江蘇已經找準了發展的新路徑。

(關于作者:楊應森,中國日報地方頻道主編)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網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