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楊軍  >>  正文
楊軍:校農結合,校園盤中餐也能幫扶貧困戶
楊軍
2018年10月24日


圖為貴州省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食堂校農結合產品窗口為學生提供晚餐

9月26日,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的卡蒲鄉陰雨連綿,新學期的第一場校園直購農戶農產品的交付活動,正在卡蒲鄉的校農交付點上進行。幾十個當地村民身披雨衣,匆匆從農產品配送卡車上,卸下南瓜、冬瓜、白菜、蒜等貨物,放入交付點的農產品配送中心。這些蔬菜接下來會在交付點旁的校農結合農產品檢測實驗室,進行農藥殘留的抽樣測試,檢測農藥未超標的蔬菜將送往已與農戶下好訂單的貴州省各個高校。
像卡蒲鄉這樣,與高校食堂簽約收購貧困戶農產品的鄉鎮,在貴州并非個例。根據貴州省教育廳今年5月公布的數據,貴州省共有17890所學校食堂,每天就餐學生達620萬人,僅2018年上學期(3月至6月),貴州省學校食堂累計采購省內貧困地區貧困戶生產的常用農產品達23.23萬噸,采購金額約13.01億元。
此外,通過“校農結合”,貴州省高校在農產品采購創新,與技術教育扶貧上,讓脫貧攻堅有了更多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定點采購——高校食堂向農戶定量直購農產品

“平塘縣的黔南民族師范學院,作為貴州省最早開展校農結合的高校之一,早在2017年3月,就與卡蒲毛南族鄉新關村合作,由學校直接購買貧困戶農產品。學校第一次集中收購農產品,帶著20多萬元現金在新關村等村寨現場,對貧困戶的農產品進行收購。由于當時貧困戶農產品的數量、種類有限,第一次收購實際只花了2.3萬元。”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陳治松表示。
針對貧困戶分散、農作物數量少等問題,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逐漸形成了定量下單的模式,與卡蒲鄉貧困村合作社簽訂了直到2020年的農產品定購合同,并啟動每學期開學進行一次規模集中定點采購。學院后勤集團把每周、每月、每季、每學期需求產品、數量“公告”貼到村村寨寨,以方便農戶安排農產品種植的種類和數量。在村級合作社組織農戶規模生產,收獲的農產品經安全檢測,統一配送至學院食堂收購。
“以前我家的南瓜沒銷路,種得也不多,一年也就賣1000多元。”當地農民熊作武表示,在卡蒲鄉開展校農結合后,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向熊作武訂購南瓜,如今熊作武每月定期將1000余斤南瓜送到黔南師院。“現在我家種了5畝南瓜,按1.5元賣的話,每年能夠增收8000多元”。
此外,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還在每學期開學時,在卡蒲鄉進行一次集中定點采購。僅9月26日在卡蒲鄉的交付點上,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就花了6.4萬元, 收購新鮮蔬菜2萬斤,大米8600斤和生豬11頭。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總務處處長夏飛表示,當天收購的農產品,能夠解決全校1.6萬名師生在食堂一周左右的伙食。之后,學校還將通過配額訂單與線上采購,向農戶長期訂購食品。此外,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還向養豬農戶預定了30頭生豬,價值約7萬元。
據了解,在“校農結合”的帶動下,2017年,平塘縣157個學生食堂共銷售金額約為2000余萬元,其中貧困村、貧困戶產品占72%,這使4800個農戶(其中貧困戶1691戶)實現增加年收入4156元。
同時,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陽中醫學院等高校紛紛在學校設立校農結合扶貧農產品直供窗口,來自貴州省貧困地區生產的綠色農產品從田間地頭直達學校食堂餐桌。自2017年9月啟動“校農結合”工作以來到2018年6月,貴州省學校食堂累計采購當地貧困戶生產的常用農產品31.24萬噸,采購金額21.95億元。

圖為黔南師范學院現場采購農產品并支付農戶款項


        科技扶貧——高校教師助陣鄉村農業

“校農結合”不僅僅是體現在農產品收購上,也體現在高校教師對貧困戶的產業技術幫扶上。僅以貴州大學為例,2017年來,共選派了400多名教授、博士和57名科技特派員及18名駐村干部、第一書記到貴州省的貧困縣、鄉、鎮,進行深度產業扶貧和技術指導。
陳卓博士是貴州大學研究植物病理方向的教授,2016年起,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教授指導下,與團隊在貴州播州等地率先開展稻蛙復合種養技術的試驗和示范。陳卓表示,水稻蛙的養殖源于他在2016年參與了貴州大學幫助播州區開展脫貧攻堅的工作。由于貴州省氣候偏冷,山地多,稻田碎片化分布,導致水稻產量不高,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也不強。然而播州是種植水稻的地區,為了讓農民增產增收,陳卓和他的團隊決定在稻田里發展第二產業。
“播州原本有稻田養鴨養魚的基礎,但是鴨和魚的投放量較小,不能產生很大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們團隊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造,經篩選,最后選擇了在稻田中投放蛙。”陳卓表示,“投放蛙的好處首先在于蛙能吃蟲子,對病蟲害的防治最好,這就減少了農藥的使用。其次,蛙的糞便是很好的有機肥,就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這樣一來,一方面節約了農民成本,另一方面促進了當地稻田的綠色生產。而這種生態稻米比一般稻米貴了2至3倍,大約在10元一斤左右。貴州省一畝地產850斤左右的稻米,這樣一畝地的稻米就有8500塊以上的產值。”
之后的試驗中,陳卓和他的團隊篩選出了合適的蛙種,由于食用蛙在貴州、廣東、重慶等地是一種受歡迎的食物,這些投入稻田的蛙還能作為一種生態食品販賣到食品市場。
   “蛙是一個很好的一個生態食品,市場價在湖南、廣州、重慶可以賣到三十塊一斤。一畝地投上8000到一萬只蛙,一畝地,稻米加蛙的總產值基本能突破一萬四。”陳卓談到。
陳卓及其團隊試驗總結出適合貴州山區的稻蛙復合種養技術,并在全省20余個縣建立試驗示范基地,開展農民培訓和技術示范推廣。“在推廣上,我們與農委結合,把稻田蛙列入了貴州脫貧攻堅的產業,通過培訓班的方式,把農民召集起來,每期辦班200人,現在有4000個人得到了直接培訓,覆蓋了全省20多個縣。”
在農民的繼續教育方面,貴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在今年成立了貴州大學鄉村振興學院,針對當地人需要,進行教育和技術的幫扶。貴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鄉村振興學院執行院長任康民表示,“現在鄉村振興學院在鄉村振興上已經做了一些調研工作。因為貴州每個地方養殖業不同,需要學院調研后,做一些培訓方案后,對農民進行培訓。此外,對職業技能培訓上,對一些需要外出務工人員,也會有職業技能例如施工機器操作等培訓。”
貴州省高校結合自身人才和科技優勢,開展技術幫扶,著力開發消費市場。貴州省教育廳于2018年6月發布,截至目前,全省高校完成了貴州多個市縣區的產品和產地認證、近200種商品的商標設計等工作,其中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州民族大學等高校發揮了示范作用。

關于作者:楊軍,中國日報貴州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管理員】
中國日報貴州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