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朱立新  >>  正文
朱立新:在合肥,大科學與小企業如何共生
朱立新
2019年04月26日

4月17日,開館前的安徽創新館。(中國日報記者 朱立新攝)

前幾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墨子論壇”上,中科大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了一場介紹量子科技研究進展的學術報告,臺下的聆聽者是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數百位年輕的科學家。

潘建偉的報告更像是一次科普,一如他多年來在眾多場合所做的努力。從愛因斯坦的理論到近期的研究目標,他在報告中極力讓人們相信,量子信息科技影響到人們的生活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已經不再遙不可及,而中國可以在這一領域繼續保持“領跑者”的地位。

當許多人還沒弄明白量子科技是一種怎樣的“黑科技”的時候,一批直接從事這一領域研發工作的高科技企業已經在合肥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云飛路兩側林立的高樓間找到了安身之所。

由于這里聚集了科大國盾、本源量子、國儀量子、國科量子、中創為量子等5家以量子技術為主營業務的企業以及其他20余家與此相關的企業,云飛路也被稱為“量子大道”。

幾無懸念的國家實驗室和拔節而起的量子科技企業都給了合肥高新區極大的信心,“量子中心”已經成為該區對外推介中出現頻度最高的關鍵詞之一。

云飛路兩側的這5家企業所依托的科研力量被一些人戲稱為“GDP”,而這一次,“GDP”與經濟增長的“數字游戲”無關,只是因為他們背靠著中科大三位直接從事量子信息科技研究的“大牛”——郭光燦院士(G)、杜江峰院士(D)以及潘建偉院士(P)。這一巧合或許也昭示著,科學家們可以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有更大作為。

實際上,這種“不明覺厲”的“黑科技”走出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應用的步伐比許多人想象得還要快。

最近上交所公布的信息顯示,起源于潘建偉團隊的科大國盾在科創板上市事宜已經被上交所受理,多位相關人士稱目前準備工作進展順利。這也成為了最近當地政府引以為傲的一件大事。

另一件更大的事是,潘建偉任院長的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的主樓即將在離云飛路僅幾百米遠的地方落成,而推進創新研究院升級為量子信息科技國家實驗室早已經是中科院和安徽省的重點工作。

4月26日,在建的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主樓。(中國日報記者 朱立新攝)

過去多年來,合肥市頗為自豪的是這座城市擁有著三所國家實驗室,分別是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和微尺度國家實驗室(籌),以及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院的磁約束核聚變國家實驗室(籌)。中科大也因此成為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兩所國家實驗室的大學。

如果說現有的三所國家實驗室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并不明顯的話,這一次,量子信息科技國家實驗室與相關產業發展將在這里完美共生。

大科學中心聚變,發展的前方越來越高能

2017年1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目前與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并列中國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僅從城市的知名度和經濟體量來看,合肥遠不及北京和上海,而論及科研力量,合肥卻不容小覷。

從官方信息來看,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以成為國際一流水平的國家科學中心為目標,以量子信息科學為基石,以全超導托卡馬克、同步輻射、穩態強磁場等大裝置為重點,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等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布局微尺度物質科學等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建設中國科大先研院等產業創新轉化平臺,催生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全鏈條創新體系,在量子、核聚變能源等多個領域保持國際領先地位,成為代表國家水平、體現國家意志、承載國家使命的創新基礎平臺。

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建成一批“大科學”裝置。

“大科學”是由美國科學家、科學計量學奠基人和情報科學創始人之一的普賴斯(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1922.1.22~1983.9.3)于1962年提出的。他認為二戰前的科學都屬于小科學,從二戰時期起,進入大科學時代。就其研究特點來看,主要表現為:投資強度大、多學科交叉、需要昂貴且復雜的實驗設備、研究目標宏大等。

目前,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經建成同步輻射、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穩態強磁場三個大科學裝置。而去年12月合肥已經開工了第四個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的重要載體聚變堆園區。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合肥先進光源(HALS)目前也已經啟動了預研工程。

大科學裝置有多“厲害”?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裝置可為一例。

在弄清楚“全超導托卡馬克”之前,需要明白什么是托卡馬克,英文即Tokamak,來源于環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et)、線圈(kotushka),說的是通過約束電磁波驅動,創造氘、氚實現聚變的環境和超高溫,并實現人類對聚變反應的控制的一種環形裝置。

而全超導托卡馬克之所以被簡稱為EAST,是因為取了英文全稱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的四個首字母,也因為EAST與英文單詞east(東方)相同,又是環形裝置,于是這種裝置也被稱為“東方超環”。

這一裝置對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即俗稱的“人造太陽”,極為重要。一旦實現,“人造太陽”將成為人類的終極能源。

EAST裝置位于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因其坐落在合肥市西郊蜀山湖中的一座島上,該院也被稱為“科學島”。

在穩定核聚變中,1億度的溫度是其中極為基礎的一環,因為只有中心溫度達到了1億度,核聚變才有可能發生,而要實現聚變反應穩定可控,1億度轉瞬即逝可不行。

2017年7月,EAST裝置實現了大于100 秒的穩態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2018年7月,實現了1億度等離子體運行。合肥的科學家們還在不斷創造新紀錄,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使命尤其重大。

小企業加速裂變,創新政策同步輻射

“人造太陽”計劃十分宏大,目前人類離實現這一計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但是相關技術造福人類就只能等待嗎?答案是否定的。

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的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在解決了一系列關鍵聚變工程技術難題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實現了產業化。2015 年,合肥市政府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合作共建 " 合肥離子醫學中心”,如今已成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技創新平臺之一。

合肥市政府投資平臺合肥市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設立全資子公司合肥離子醫學中心有限公司,與高新建設投資集團公司、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聯合成立合肥中科離子醫學技術裝備有限公司,分別具體推動離子醫學研發、治療、培訓、數據化處理平臺和離子醫學醫療裝備的研發、國產化平臺建設,打造醫學醫療裝備科技創新基地。

前不久,合肥離子醫學中心質子治療系統主體設備開始吊裝,預計今年年底,質子治療系統第一個旋轉治療艙安裝調試完畢,進入臨床驗收階段。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世界先進、國內一流的質子治療機構,每年將治愈超2000名癌癥患者,為他們帶來生的希望。

如果合肥沒有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合肥離子醫學中心項目是否還會有?我認為幾乎不可能,而如果沒有政府與科研機構合作成立公司的創新合作模式,項目也必將難以推動。

不止于此。截止到今年3月底,以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或科技資源利用成立的公司23個,而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投資并運行的企業已經達到64家,其中一級企業就有37家。2016年以來,技術許可轉讓22項,合同金額3777.7萬,吸引社會總投資19億元。

研究院發布的信息稱,該院積極落實“松綁+激勵”的政策,科技成果轉化執行最高70%的現金及股權獎勵,同時將技術轉移及成果轉化工作納入職稱評審范圍,這些舉措大大調動了科研團隊的積極性。

何為松綁?長期關注科技成果轉化的專家說,我國的科研機構大多是事業單位,那么他們的科技成果就自然是國有,過去,科技成果轉讓的審批流程極為復雜。

如今,程序上的事已經簡化了很多,這就是松綁。

那何為激勵?過去大多數科研機構在財務上都是收支兩條線,一邊接受著財政撥款,一邊又要將收益上繳國庫。如今單位的收益不再上繳,留歸單位納入預算,這對科研單位本身就是很大的激勵。而對科研人員個人的獎勵也越來越豐厚,一般常見現金獎勵和股權激勵。

前不久發布的科技部《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18》顯示,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個人現金和股份總金額位居全國研究開發機構排名第一位。

該院發到科研人員手上的現金獎勵就達到了1147萬元,另外還對48個科研團隊的431人次實施股權獎勵4.19億元。

合肥研究院參股公司累計股權收益9487萬(其中分紅2021萬,股權轉讓704萬,股權變現6762萬)。

過去的情況,用潘建偉的話來說,“這邊是產業化,那邊是基礎研究,中間是死亡之谷。做基礎研究的人不太關心產業化,做產業化的人不太關心基礎研究,沒有做好銜接”。

所以說,光是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有熱情還不夠,科技成果的轉化最終還是要靠企業來開發產品進而投向市場產生經濟效益,這些企業也必然是以小企業為主。

中科大副校長羅喜勝就認為,科大的科技成果都是硬科技,不太容易直接轉讓給其他企業,所以往往需要成立新的公司,科大國盾就是這樣的案例。

潘建偉認為現在安徽省和合肥市都做了很好的安排,為打通死亡之谷搭建了橋梁。

4月26日,中國科技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航拍圖。(中國日報記者 朱立新攝)

比如,由安徽省、中國科學院、合肥市和中科大四方共建的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目前已經孵化了233家企業,其中36家已經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再比如,4月24日全國首個以創新為主題的場館——安徽創新館正式開館,意在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技成果交易會,為科技成果與資本的對接搭建平臺。開館當天發布了1567項科技成果轉化與融資項目。來自中科大的待轉成果有30余項,而來自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成果更是多達80余項。

【責任編輯:王晗】
中國日報安徽記者站首席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