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朱立新  >>  正文
朱立新:從美國小鎮到黃山之巔
朱立新
2019年05月10日

筆者在黃山之巔留影

在美國波士頓的塞勒姆小鎮,有一棟來自黃山市休寧縣黃村的徽州古民居——蔭余堂。

它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在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館中國藝術主管南希·波琳女士的推動下,不遠萬里漂洋過海遷徙而來。

據說,為了將蔭余堂搬到這里并復建,博物館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光是投入的資金就高達1億多美元。

到過這個博物館的人們應該能夠相信,花費這么多的人力物力是值得的。我看過蔭余堂的相關圖片,其精美程度恐怕無法用幾句話形容。

不過,要想看到最精美的徽州古建筑恐怕還是要到黃山市,一起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西遞、宏村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019年3月20日,雨后清晨的宏村景區(中國日報記者 朱立新攝)

因徽州古民居而聞名的西遞、宏村正是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沒錯,就是鄉村。為什么在黃山這么多精美絕倫的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鄉村而不是城市?

這就不得不說說黃山市的地理環境。黃山古時稱“徽州”,安徽的“徽”字就取自于此。古時人們形容徽州的地理特征為“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在以農業為主的中國古代,生在一個耕地稀少的地方被認為是一種不幸,這里的大量居民無法像別的地方一樣靠從事農業生產維持生計,于是大量的當地人不得不到全國各地經商。

他們特別能吃苦,尤其重信譽,逐漸發展成為名震天下的“徽商”。他們中很多人從事著茶葉生意,將家鄉產的上好茶葉遠銷全國甚至世界各地。中國人公認的十大名茶中,“黃山毛峰”和“祁門紅茶”都來自這里。還有人說,“太平猴魁”也算。

在“黃山毛峰”原產地黃山市徽州區富溪鎮的一座種植茶葉的山頭俯瞰山下一村落。(中國日報記者 朱立新攝)

中國人歷來重鄉土情結,在外經商發了財的徽商紛紛在家鄉建起了豪華的居所,供他們的家人居住。因為要建造這些房子,當地的工匠練就了一流的本領,這些建筑上使用的磚雕、石雕與木雕被稱為“徽州三雕”。

這里的民居,依山傍水、聚族而落,雖歷經數百年,仍有大量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等文化遺存完好保存至今,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村落藏身于山區,遠離戰火。

當然,他們也不只是喜歡建房子。精致的房屋不過是無形的文化留下的有形的遺存。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崇文重教,素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之稱,如今在黃山市的許多古村落里,都完好地保存著古時的宗族學堂。

2019年3月20日清晨,游客在宏村景區南湖中的橋上行走,湖邊坐落著的南湖書院曾是村里的學堂。(中國日報記者 朱立新攝)

崇文重教,離不開文字,文字的書寫離不開筆、墨、紙、硯。在中國,最著名的文房四寶產品當屬宣筆、徽墨、宣紙、歙硯,其中徽墨和歙硯就產自黃山市。如果沒有厚重的文化底蘊,自然也無法盛產這些品質最好的書寫用品。

所以,這個地方像極了一幅中國山水畫,遠看是山水,近看有民居,民居中是誦讀的文人和學童,耳畔仿佛還回蕩著他們誦讀的詩書,這樣的畫卷真是百看不厭。

這幅畫的主體我想應該就是黃山,它也是黃山市名的由來。黃山最高海拔達1864.8米,此山有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

登黃山的游客絡繹不絕(中國日報記者 朱立新攝)

兩年前,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曾公開稱贊黃山為“山中極品”。他不是第一個盛贊黃山的。中國流傳一句古話,“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意思是,看過了黃山,你可能就不想再看別的山了。

黃山風景區內的一座山峰(中國日報記者 朱立新攝)

黃山也不僅僅是一座山,這座山本身也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這也是為什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將黃山認定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如今的黃山已經不僅僅是安徽的一張名片,更是中國的一張名片。這張名片一用就是40年。

1979年7月,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徒步登上黃山之巔,發表了著名的“黃山談話”,發出了“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的時代號召,掀開了中國現代旅游業改革發展的大幕。

遙看黃山飛來石(中國日報記者 朱立新攝)

40年來,黃山旅游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歷史性跨越,成為中國旅游的標桿城市和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一個精彩而生動的縮影。

如今,黃山市每年接待境外游客近三百萬人次,先后與瑞士少女峰、美國約塞米蒂、希臘萊斯沃斯、加拿大班芙、新西蘭凱庫拉、柬埔寨吳哥窟等締結友好,黃山風景區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與景觀保護管理國際榮譽獎,成為世界旅游組織在中國建立的首個世界遺產地旅游可持續發展觀測站、全球可持續旅游委員會設立的首批“全球可持續旅游目的地實驗區”和全球第一家獲得“世界優秀目的地”稱號的旅游景區。

黃山迎客松(中國日報記者 朱立新攝)

在黃山的懸崖峭壁上有一株奇松“迎客松”,外形像極了漢字中的“迎”字,也如同展開一雙臂膀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

【責任編輯:許聃】
中國日報安徽記者站首席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