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吳勇  >>  正文
吳勇:警惕新型冠狀病毒成為污名化中國的新工具
吳勇
2020年01月30日

1 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

1月29日早上,多家澳大利亞媒體,偷換概念,在醒目位置用“Chinese Virus”指代"Coronavirus(冠狀病毒)"。

此前,丹麥《日德蘭郵報》歪嘴和尚念經,刊登侮辱五星紅旗的漫畫,借疫情影射中國。

丹麥外交大臣耶珀·科福德借口“言論自由”,表示“無權對諷刺畫進行辯論或對此發表評論”。

在新加坡和韓國,數十萬人聯名公投要求“禁止中國人入境”;美國、韓國、法國等國不顧世界衛生組織的勸阻,準備進行“昭告天下”式撤僑……

 

限制入境和撤僑,在疫情過去之后,三五個月就會恢復。

但是,如果疾病和城市、國家聯系起來,并成為傳播上的通用詞匯,則會對國家形象造成永久性玷污。

2 被污名化的慘痛教訓

100年前惡性流感肆虐全球,導致5000萬人失去生命。只因西班牙是中立國,各方將其命名為“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

雖然既不是首次出現地區,也不是影響最大地區,但西班牙因此背了黑鍋一百多年,估計今后還將繼續背下去。

2014年西非發生埃博拉疫情,“埃博拉”原是剛果北部的一條河流的名字。在埃博拉河流域,只有極少數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但是命名之后讓世界對剛果,甚至整個非洲的刻板印象(貧窮、混亂、災禍流行)進一步加劇。

其他惡劣的案例還有“墨西哥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縱觀歷史,不合理的疾病命名,受到傷害的主要是弱勢群體和貧困地區,因為他們往往在主流媒體失語。

如女性(瑪麗病毒)、老年人(老年癡呆癥)、動物(鼠疫、禽流感、猴痘)、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中東呼吸綜合征)。

3 WHO 疾病命名辦法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對疾病,尤其是傳染性疾病,又該應該如何命名,如何避免誤讀?

有國際公認的方法嗎?這次疫情的正式命名又是什么呢?

對過去未曾發生的新疾病,世衛組織早在2015年就列出了最佳的命名建議。

新名稱應該使用特定或一般通用的描述,例如“嚴重”、“加重”或“呼吸道疾病”,取名應盡量簡短扼要,容易發音。

任何可能引發恐懼和歧視的做法,包括國家名、地名、人名、動物名都應該要規避。

因為疾病命名的本質,是判定,指稱部分屬性,但卻往往影響到被命名的國家和地區。

如果輕率用人物、動物和地點等命名疾病,非常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4 它叫“新型冠狀病毒”不叫“Chinese Virus”

新型冠狀病毒, 因2019年武漢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發現,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命名“2019-nCoV”,也稱 Coronavirus

規范新疾病的命名方式看起來或許一點都不起眼,甚至日用而不知,但對那些直接受影響的個人、城市和國家,則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并可能被記錄在史書。

因為以動物命名的疾病造成數百萬不必要的動物宰殺,以特定地區命名的疾病已經給相關人員帶來旅行、貿易不便與齟齬。

為此,WHO特別構建了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2013年還編制了一份標記傳染病的工作指南。

特別是,考慮到人畜共患病(zoonoses),即在人類和動物之間自然傳播和感染的疫病, 近幾十年來發病率越來越高,WHO希望避免命名導致的誤導和誤讀。

做法是采取通用的描述性術語,包括具體的癥狀——如呼吸系統疾病或者急性腹瀉。

也可能指的是一年中的某個季節,要么是一種身體系統——心臟上的或是神經方面的。

如指向一些易受影響的人群,盡量以中性術語應對——兒科疾病是“幼年的”(juvenile);如果涉及產婦,則是“母親的”(maternal)。

從冠狀病毒到流感病毒、沙門氏菌,這些病原因子在名稱中得以體現,讓人更容易理解、記憶和對付。

此前,世衛組織對病毒的科學命名已經做出了榜樣。2008年,WHO修訂了H5N1禽流感家譜的命名法,以防止“通過地理參考對分類進行污名化標記”。其中一組以前被稱為“福建樣”(Fujian-like)的H5N1病毒,變為了“進化枝2.3.4”。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命名,正是按照以上的規則來制定,以盡可能保護大眾,避免誤讀。

因為這不僅是保護疫區人民,也是保護其他國家人民。

5 媒體應該怎么做

當下新型冠狀肺炎被某些國家右翼分子稱為“Chinese virus”,不僅污名化中國,同時也將其國家人民置于低估瘟疫的風險之中。

一個疾病的名稱遠比疾病本身傳播得更快、更廣。

尤其是通過政府首腦、官員的言論以及新聞報道,傳播效果反而超過了更具權威性的專家。曾經有人認為中東綜合癥只在中東發生,與自己無關,不采取防護措施而染病。

謠言永遠比病毒傳播的更快,而社交媒體讓中國污名瞬間傳到五湖四海。

如果沒有權威媒體第一時間發聲,把病毒的國際化標準化命名,迅速擴散出去,那么一系列的歧視、抗議和過激反應就可能緊隨其后。

經濟貿易可能會受到沖擊,國家形象則會長期受損。大風大浪前,中國媒體絕對不能糊涂。

中國媒體應該按照WHO的權威命名,在傳播中統一使用。特別是《中國日報》這樣的權威國際傳播媒體,應該統一刊發和傳播。

全力防止突發公共衛生危機失語,搶在沒有形成刻板印象之前,正面回應,盡快正名。

保衛國家形象免受沖擊,絕對不能含糊。

人類構建了自己的疾病生態和命名系統,疾病和疾病名稱反過來也會影響人類的行為。

特別是重大疫情的名稱,是全體人類被永久定格的集體記憶,將會在未來不斷被提起和重復。

強烈建議,權威媒體應按照健康傳播核心KAP理論,做好國際健康傳播實務。

首先是“知”,必須依據WHO最新的命名規則做好命名,并做好防治知識的分享和傳播。這是健康傳播的起點。

其次是“信”,權威媒體應該及時為國際受眾提供權威、可信的信息。這是健康傳播的關鍵。

最后是“行”,通過傳遞理性、全面信息,最終幫助目標受眾采取科學理性的行動。這也是國際傳播的最終目的。

西方某些國家媒體一貫用有色眼鏡視人,棄WHO科學命名不用,專門用誤導性命名。這本身就是一種過時的種族主義思維、民粹主義思維和霸權思維。

這不僅會影響全世界防治瘟疫,也必將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影響自身的健康和幸福。

 

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