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說天下  >>  正文
李良松:為中醫正言、正名、正位是當代中國的責任和使命
說天下
2020年03月15日

什么是中醫?如果從字面上來分析,可理解為“誕生于中國的醫學”、“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和治未病為核心的醫學”、“中國人創立和傳承的醫學”、“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的醫學體系”、“以中國哲學為指導醫學體系”、“以中國文化為核心價值觀的醫學體系”以及“致中和”的醫學、“中庸之道”的醫學等等。但無論哪種說法,似乎都很難將涵蓋中醫的內涵和實質,很難反映出中醫的民族特色和本質特征。正本才能清源、去偽方可存真。因此,很有必要將中醫的名實作為全面的考證和探析。

(一)現代中醫概念的起點

現代意義上“中醫”名詞的出現并廣泛用來替代中國本土的傳統醫藥,只有360年左右的光景,那么決定新名詞囊括老學問與老職業所蘊含的機緣是什么?

從明代開始,隨著西方醫學的傳入,為了區別東西方兩種醫學體系,先后有將中國的傳統醫學稱為中醫、國醫、漢醫等。同時,將從西方和日本傳入的現代醫學稱為西洋醫學與東洋醫學。真正將中醫名稱規范化、合法化是在1936年,當時國民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關于中醫兩字的由來,有人說是從明代民間的傳統稱呼轉變而來,因為鄭和七下西洋,使我們對中國以外的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對包括醫學在內的東西方科學技術的差異也有了嶄新的認識,故此也就有了中西之分;有人說是鴉片戰爭前后,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醫與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給中國醫學起名為中醫。還有人說,隨著西方醫學的傳入,當時的醫家為了區分東西方兩種醫學體系,故開始有了中醫與西醫的說法。我是第一種說法的提出者和贊同者,因為自從明成祖取消海禁、派遣鄭和數下西洋之后,中西方文化開始了正面的了解、溝通和碰撞,從此也就中西或東西的不同科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我認為,最早以書面的形式提出中西醫之別的著名學者當推明代的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醫學家和書畫家。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在學術上,他主張中西合璧,儒、釋、道三教歸一。一生著述100多部、400余萬言,今存世作品數十種,內容博及文、史、哲、地、醫藥、物理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諸多學科。他博覽群書,四處交游,結識學友。在他的學友中有西洋傳教士畢方濟與湯若望,通過這些著名的西方學者,方以智接觸到了大量的西方科技文獻,學習到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從而更加開闊了視野,豐富了學識。

在方以智的著作中,論及中西醫學的著作有《物理小識》、《藥地炮莊》、《東西均》,、《內經經絡》和《醫學會通》等。方以智他在其《物理小識》一書中,記述有大量動植物的生態學內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識。他引述了傳教士“腦主思維”之說,介紹了他們關于人體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識,認為中西之學各有所長,嘗言西醫“詳于質測而拙于言通幾”,故引用湯若望之《主制群征》中西醫之解剖學,介紹于國人。他自己對于傳統醫學也素有研究,撰有多種醫學著作。因此,言中西之異、辨中西之別、分中西之名者,當首推方以智。方氏可視為我國最早期提倡中西匯通思想的醫家,對我國現代醫學發展和中西醫學的分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現代意義上的中醫概念,始于西方醫學的傳入并與傳統的中國醫學分庭而立作為起點。如果將這一起點定在方以智開始全面研究中西醫學并開始著述的年代,這一時間當在1650年前后。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基于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有充分的科學文獻依據。上已述及,現代意義上的中醫是因為西醫的出現而形成的概念。在明代,既有像方以智、徐光啟這樣的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大家,也有像利瑪竇、湯若望這樣掌握西方科學技術著名的傳教士,這就為為認識和甄別中醫與西醫的兩種醫學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醫學會通》等著作的出現,也意味著人們已經開始分析、研究和探討中西兩種醫學的異同、長短和優劣,并認識到兩者之間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因此,我把距今360年的1650年作為現代意義上中醫概念的起點。

(二)是誰閹割了中醫的歷史

人們常說,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可人們又說,中醫在我國具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那么在上古文明的三千多年的時間里,我國有醫學嗎?如果有,算不算中醫?如果沒有,那么從三皇五帝到孔孟老莊靠什么來防治疾病?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開始研究甲骨文中醫學史料和醫學思想。1994年6月出版了《甲骨文化與中醫學》一書。當時我就想,比《黃帝內經》早了1350年左右的甲骨醫學文獻屬于中醫嗎?

西方學者研究古埃及、古印度、古羅馬等文明古國科技文化,大都將與文明的起源與歷史的發展結合起來,甚至連《荷馬史詩》中記載的神話故事寫入正史。而我們有的醫史專家,卻將《黃帝內經》以前的醫學都排斥在中醫之外,認為只是原始先民的醫事活動。對此,我一直感到困惑不解。

我認為,既然西方醫學都可以將希波格拉底、蓋倫等尊為現代醫學的鼻祖,將他們的文獻作為現代醫學早期的重要經典,而在事實上,現代的醫學無論在理論上、臨床上都與他們沒有任何的關系。同樣,我們為什么就不能把上古文獻中記載的醫學史料、甲骨文等出土文物中記載的醫學文獻當做中醫的一部分呢?難道衡量是不是中醫僅僅只有《黃帝內經》這把尺子嗎?

我認為,中醫的發展歷史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編寫:第一,中醫文明史應與中國通史、中華文化史同步來寫,如應從神農時代、五帝時代及夏商周時代分層次、分階段來整理、研究和認識;第二,中醫發展史應將上古文獻與出土文物相結合來寫,如將甲骨文、金文、陶文、上古的巖畫、墓葬等實物相互參照研究,將中醫的信史不斷向上古推進。第三,中醫專科史應在醫學文獻之外查找源頭,如研究藥物學,應與《詩經》、《爾雅》和《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動物、植物、礦物加以對比研究,三者都成書于先秦時期,分別記載了291種、821種和353種可以入藥的物品名稱,比成書于東漢時期、記載365種藥物的《神農本草經》早了500年左右。如研究骨傷醫學,甲骨文中記載的骨傷史料不僅比最早的中醫骨傷專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早了2000多年,婦科、兒科、眼科等其他專科也是如此。

醫學的起源與文化的起源是同步的。根據本人多年的研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醫文化史必須從五帝的時代開始寫起,這與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相呼應,同時還應對伏羲、神農時代的醫藥學史料進行全面的梳理,并將之納入中醫文化史的范疇。如果要以文字記載作為實證的話,中醫的信史也完全可以推溯到距今3500年左右的殷商時期。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中醫的文化史是五千年而不是兩千年!八千年以前跨湖橋先民已經掌握原始針灸技術,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現的成功開顱手術,都是非常有力的證明!

(三)必須規范中醫的界限

愛因斯坦曾說過:宇宙有界而無限。可我們的中醫有時卻被看做是無界無限的大熔爐,講的難聽一點就是大雜燴。為什么這么說呢?如講到醫術,有人把三教九流、巫習陋俗、甚至跳大繩、唱大戲的統統都歸為中醫,我們有的人也照單笑納。如講到養生,有的人把胡編亂造什么功、什么法都算作是中醫,甚至連茄子、綠豆、泥鰍也在一夜之間成為養生的功臣。難道說中醫真的無所不包、無病不治的神秘方術嗎?如果說什么都是的話,那就什么都不是了。如果說什么都能治的話,那也可以說什么都不能治。有人說中醫是宇宙的全息,有人說中醫包含了整個宇宙,可超越了宇宙時空的中醫將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我認為,將中醫的界限無限的延伸,這不是熱愛中醫,而是在害中醫!

我們所說的“中醫”,從表面上來理解,一為中國傳統醫學、二為從事醫療活動的醫生。但如果再深入揣摩其內涵與外延,我們又會遇上諸多的困惑。如果說中醫是中國醫學的話,那么中醫就必須包括藏醫、蒙醫、傣醫、苗醫等少數民族的醫學。如果說中醫僅僅是漢民族的醫學的話,那么其范圍又似乎太局限了,因為像滿族等許多兄弟民族用的也都是中醫。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如果連最基本的范疇和內涵都沒有搞清楚,這對中醫事業的發展必然會產出許多負面的影響。

中醫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我認為中醫的界限可以在理論、臨床、方藥等方面進行規范。歸納起來有以下三點:第一,在理論上符合醫學原理;第二,在臨床上運用中醫診療方法;第三,在方藥上合理中醫組方用藥原則。沒有違背醫理、虛夸療效和盲目用藥,沒有違反中醫的認知思維,沒有背離傳統中醫的法則,沒有在文字邏輯上出現矛盾和錯誤。反之,統統都不應認作是中醫。

(作者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責任編輯:王晗】
天下專欄百家爭鳴,直擊你最關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