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吳彥鵬  >>  正文
火車在豐臺拐了一個彎
吳彥鵬
2022年04月18日

想說明北京是一座很大的城市,有很多方法,比如:在五環(huán)路以內(nèi),僅大型火車站(一等站以上)就有6座,他們分別是: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北京朝陽站、北京豐臺站。

這其中,最新的是豐臺站,今年才建成通車;歷史最久的也是豐臺站,老豐臺火車站號稱北京最早的火車站,始建于1895年。

20多年前,我曾是老豐臺站的常客。那時候我家在廊坊,學校在西三環(huán)。學校門口有一趟335路公交車可直達豐臺站。當時豐臺站還是個小站,進出站特別方便,有一趟慢車,一個多小時到廊坊,票價是三塊五毛錢。

一般人坐上火車就“蒙頭轉(zhuǎn)向”了,但架不住我每個月都坐一次,于是這趟車從哪邊開過來?在哪里轉(zhuǎn)彎?甚至鐵路跨過的公路、經(jīng)停的小站都“門兒清”。我很好奇,明明天津、上海在北京的東南方向,為什么從北京站去這些地方的火車總要先橫跨城區(qū)拐到北京西南方向的豐臺,然后再掉頭東去?也正因為拐了這么一下,北京站到豐臺那段鐵路又在市區(qū),所以京津之間的鐵路曾經(jīng)幾次提速,都沒壓縮到一小時以內(nèi)。

后來,查了一些資料,我弄明白了北京鐵路“走彎路”的歷史成因。工作20年,也逐漸理解了決策者在復(fù)雜的時代背景下,每每面臨“兩利相權(quán)”和“兩弊相衡”時的無奈選擇

為什么火車要在豐臺拐一個彎呢?這還要從中國的鐵路修建歷史談起。

中國第一條鐵路

火車作為現(xiàn)代社會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是西方工業(yè)革命的重要標志。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在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同時,火車也傳入了中國。從資料看,在中國出現(xiàn)的第一條鐵路,是光緒二年(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未經(jīng)中國政府批準而擅自在上海修筑的松滬窄軌鐵路。但被清政府發(fā)現(xiàn)后立行禁止運營,后派員與英商交涉,花了28萬兩白銀將松滬鐵路從英國人手中買了回來,但廢棄不用,轉(zhuǎn)年還就給拆毀了。

當時守舊勢力依然相當強大,為修筑鐵路的事,朝堂上毀譽紛爭,莫衷一是。李鴻章、劉銘傳等人竭誠宣揚修筑鐵路的好處:“中國幅員遼闊,防不勝防,鐵路一開,南北東西呼吸相通……”但是,頑固保守的大臣認為鐵路有“三大弊”,還有人羅列了“五害”“九不利”。

雖然反對聲音不斷,但僅僅在第二年(1881年),完全由中國自己出錢出人出技術(shù)修筑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還是動工了。這條鐵路是為了開發(fā)開平煤礦(今唐山境內(nèi)),由洋務(wù)派主持的開平礦務(wù)局負責集資修建。未避免非議,李鴻章稱之為“快車馬路”,同時聲明不用機車而以驢馬牽引列車,以免震動東陵,方才得到了允準。唐胥鐵路全長9.7公里,是采用1435毫米軌距的標準軌鐵路,于1881年初開工,6月鋪軌,當年建成。當然,后來朝廷還是批準了用蒸汽機車牽引列車。

三年之后,即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法戰(zhàn)爭結(jié)束,清政府被迫接受了在天津簽訂的《中法新約》。這件事再一次給清政府以沉痛教訓,那就是“海防不可馳”。但是,加強海防和水師建設(shè)需要大量經(jīng)費,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說:“開源之道,當效西法采煤鐵、造鐵路、興商政。礦藏固為美富,鐵路實有遠利。” 于是,修筑鐵路的呼聲再一次高漲起來。

北京城第一條鐵路

就北京城來說,最早鋪設(shè)的一條鐵路則是皇城西苑內(nèi)的紫光閣鐵路。這是一條窄軌輕便鐵路,南起中海西岸的瀛秀園門外,北至北海北岸的靜清齋。全長不過4里。這是李鴻章,特意為慈禧太后修鋪的。經(jīng)過李鴻章的斡旋,法國新盛公司為慈禧太后特意制作了一列極為精美的丹特型機車。這就是現(xiàn)在作為文物的慈禧專列。

光緒十四年(1888年),當慈禧在勤政殿散朝后,便偕光緒和其他王公大臣乘坐小火車,到北海靜清齋用膳和休息。但是,他們乘坐的小火車不是用蒸汽車頭牽引,而是由太監(jiān)挽繩拉拽。這是因為慈禧太后害怕火車的噪聲損傷了皇家禁苑的風水和氣脈。皇城西苑內(nèi)的這條紫光閣鐵路,并沒有更多的交通意義和社會經(jīng)濟價值,但是,它畢竟是北京歷史上第一條正式鐵路。

而李鴻章要為慈禧太后鋪設(shè)這樣的一條鐵路也有自己的盤算。一是為了迎合慈禧太后的享樂癖好,二是為了激發(fā)最高統(tǒng)治者對鐵路的興趣,謀取他們對修筑鐵路的支持。

走通州的鐵路沒修成

在歷史上,從江南進北京的通道一直是沿著運河走,靠漕運發(fā)達起來的通州是名副其實的北京東大門。

當時,有一位廣東商人主動請求承修天津至通州的一段鐵路。當李鴻章將此事呈報后,也很快獲準了。然而,消息傳出之后,舉朝駭然,以翁同龢、奎潤為代表的高官重臣,輪番諫阻。他們舉出“資敵”、“擾民”、“失業(yè)”三大理由,痛擊要把鐵路從天津修到通州來的決議。
在一天之內(nèi), 反對派給皇太后上了四份奏疏。皇太后也沒有辦法,不知如何是好。鑒于這種情況,海軍衙門請求將此事交與沿江沿海的各位將軍和總督、巡撫等官員進一步討論,要求見仁見智,暢所欲言。于是,圍繞是否可修天津至通州的一段鐵路的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大討論。

當時兩廣總督張之洞提出了一個特別的意見,既主張興筑鐵路,但又認為津通一線要慎重考慮。理由主要是兩條:一是津、通靠近京師,影響太大;二是津、通之民,靠營大車、帆船以及肩挑販運為生的人約有6萬,興筑鐵路以后,這批人要失業(yè),恐怕很難安置。因此建議緩建津通線,改建盧漢鐵路(豐臺盧溝橋到漢口)。慈禧太后贊成張之洞的意見,津通線暫時被擱置了。

其實,張之洞有它的如意盤算,漢口是他搞洋務(wù)運動的大本營,盧溝橋到漢口的鐵路一修,對他的事業(yè)可謂如虎添翼。

從另一方面不難看出,京杭大運河在中國東部運營了一千多年,沿線已經(jīng)形成固有的產(chǎn)業(yè)鏈,沿著運河修鐵路短期內(nèi)確實會沖擊從事內(nèi)河運輸?shù)南嚓P(guān)利益群體。

京津鐵路拐道豐臺

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失敗,清政府割地賠款,朝野上下,要求自強,建造鐵路的呼聲再次高漲了起來。在這樣的時機下,李鴻章再次奏請修筑由天津到北京的鐵路。但因為盧溝橋到漢口的鐵路已經(jīng)修筑在前,天津至通州的一段鐵路又時時爭議不下。所以,李鴻章就變通了一下,申請把鐵路從天津修盧溝橋與盧漢鐵路對接,這條新線叫做津盧鐵路,實際上是替代了爭議的津通線,于是光緒皇帝也乘勢同意了。

1895年11月28日,任命當時在天津小站主持訓練定武軍的胡燏棻為督辦。他向英國借款40萬鎊,作為修筑津盧鐵路的資金,僅用一年就將津盧路建成通車了。當時,津盧鐵路的總工程師是英國人金達,他在實地考察后,修改原方案,將津盧鐵路延長到豐臺,并興建了豐臺火車站。

1896年底,恭親王奕欣因事去天津。以前都是從通州沿運河走,這次,他先乘騾車到豐臺,30多里的土路走走停停,差不多花了大半天。然后,他登上火車車廂,只用了三個小時就走完了剩下的200里路。速度和舒適感給奕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當他回到北京后,就毫不遲疑地運作讓鐵路向北京接近。鑒于慈禧迷信風水,不準火車開進京城,1897年路軌就從豐臺鋪到了北京外城的永定門旁邊的馬家堡(北京南站前身)。

直到1901年,在八國聯(lián)軍的威逼下,清王朝同意扒開城墻,將鐵路繼續(xù)向西北延伸到正陽門,從此北京城內(nèi)才有了真正意義的現(xiàn)代的鐵路與火車。

也從那時起,從北京到天津、上海方向的火車就要到豐臺繞個彎再向東去了,而且一走就是100多年。

運河衰落與京滬二線

我們很難說當時的決策者就是錯的,畢竟他們面臨的是和我們今天不一樣的時代困局,“兩弊相衡取其輕”還是“兩利相權(quán)取其重”是個艱難的選擇。看得見最優(yōu)目標,未必走得出最優(yōu)路徑。提意見容易,做事者難!

好在,歷史總是在曲折中前進,真正做事的人深知:好事多磨、殊途同歸。

在鐵路修建前,從通州經(jīng)過的大運河是中國古代版的“京滬高速”,沿線孕育了揚州、臨清等古代商業(yè)明星城市。在京津地區(qū)也早有一京、二衛(wèi)、三通州之說。鐵路的興建,為了保護舊產(chǎn)業(yè),刻意避開了大運河通道,等于在南北方開辟了第二條通道。但翁同龢他們想不到,隨著鐵路交通的興起,內(nèi)河航運的運輸?shù)匚徊粩嘞陆担瑩P州、通州的交通樞紐地位流失,反而從曾經(jīng)的“一線城市”衰落下去了。

直到一百年多年后,再次改變大運河沿線城市命運的“高鐵時代”才終于到來。2005年京津城際高速鐵路開工,這是中國第一條高速鐵路,它由北京南站東端引出,沒有再拐道豐臺站,而是向東穿過亦莊、永樂至天津楊村后,直達天津站,全長115公里,半個小時通達京津。

2012年起,北京市調(diào)整城市空間布局,逐漸明確了通州作為城市副中心的發(fā)展定位,大運河沿岸再次煥發(fā)生機。

如今,在京滬高鐵東側(cè),被稱為京滬二線的高鐵正在慢慢連接起來,不久后,北京通州副中心站將成為新的鐵路樞紐,向南連接曾經(jīng)的“大運河老朋友”揚州、南通。

2010年,為了適應(yīng)首都交通結(jié)構(gòu)變化,建站115年之后的豐臺站,客運業(yè)務(wù)宣告結(jié)束。2018年9月,豐臺站改建工程站房工程開工。2022年,新的北京豐臺站建成通車,它的規(guī)模甚至超過了北京南站,成為我國首座采用高速、普速重疊的雙層高架車場的大型客站。(作者:吳彥鵬)

【責任編輯:吳艷鵬】
媒體人,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