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陳新光  >>  正文
中國汽車進入生產大國向強國轉變的新階段
陳新光
2022年10月20日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汽車生產經歷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2年,國產汽車銷量為1930.64萬輛,2021年達到了2627.5萬輛,十年增幅高達36%,中國穩居世界第一大新車單一市場,在由生產大國向強國轉變的新賽道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全國汽車保有量3.15億輛,排名世界第一

據我國公安部統計,截至2022年9月底,全球汽車保有量為14.46億輛,其中,中國汽車保有量3.15億輛、占世界總量的22%,位居世界第一?,F世界上每年汽車銷量約為8105萬輛,中國的汽車銷量達2600萬輛,占世界總量的32%。伴隨著人工智能、車聯網、大數據、信息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汽車智能化時代已經來臨,中國汽車開啟了“智能化”汽車時代,這也成了十年間汽車工業最為重大的突破之一,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產銷大國。

像美國這種汽車普及率高的國家,千人擁有汽車多達837輛,接近一人一輛,其他發達國家的千人汽車保有量也大多在四五百輛以上。目前,我國總人口約為14.1億,雖汽車數量排名世界第一位,但按照平均每1000個人擁有量計算,只擁有大約221輛汽車。在全球各國的千人汽車保有量排名中,我國大概排在70名之后,與排名第二名美國2.87億輛、第三名日本0.85億輛、第四名德國0.47億輛、第五名俄羅斯0.46億輛、第六名意大利0.37億輛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新能源”汽車驚艷全球呈現大爆發

十年來,國內汽車市場競爭愈加充分,部分缺乏核心競爭力的車企走上兼并或重組的道路。從借鑒模仿到正向研發,從“四個輪子配沙發”到自主發動機列裝,從被全面壓制到依靠SUV打開局面,實現了自主品牌的崛起。如今,比亞迪、吉利、長城、長安等一大批中國品牌站穩潮頭,實現了快速增長,推動中國汽車品牌向上。其中,“新能源”呈現大爆發,2021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52.1萬輛,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銷量的53%。在歐洲,中國品牌已占據了10%的電動車市場份額。預計2022年銷量將達到600萬輛,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出口大國。

目前,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149萬輛,占全國汽車保有量的3.65%。2022年10月17日,巴黎國際車展開幕,中國電動車精彩亮相引起歐美媒體關注,中國車企比亞迪攜唐、漢、元PLUS三款電動車型亮相。比亞迪還與全球戰略合作伙伴殼牌共同宣布,將提供更優質充電體驗,包括向比亞迪車主開放歐洲約30萬個殼牌充電樁使用權。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向媒體表示,“我們必須覺醒,美國人和中國人不會拱手相讓!”“在電動車領域,我強烈支持歐洲優先”并宣布法國將把低收入家庭購買電動車的補貼從6000歐元提高到7000歐元。同時,宣布法國將打造一條完全基于本土的電動車產業鏈。近日,德國汽車租賃公司SIXT與比亞迪簽署合作協議,SIXT將在未來6年內向比亞迪采購至少10萬輛新能源車。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進入規模化快速發展新階段,實現了由政策驅動向政策、市場雙驅動的轉變。

瞄準國際市場,成為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鏈中心

十年來,中國汽車“走出去”的優勢愈發明顯。數據顯示,在2021年全球十大暢銷車型中,中國品牌占據六席。截至2022年9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排名前五位的國家:比利時、孟加拉國、英國、印度、泰國。2022年以來,在強大汽車供應鏈支撐和新能源汽車超強競爭力帶動下,中國汽車出口連續創歷史新高,出口總量已超越德國,排名世界第二。其中,中國汽車對歐洲的出口增長最快,增速達到了204%,對北美洲的出口增速超過了100%。隨著產品質量不斷提升、品牌形象逐漸樹立,中國汽車將駛向全球,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十年來,中國汽車制造業憑借著對新能源技術和信息科學技術的敏銳掌握,實現了彎道超車成功躋身這場全球變革的前列,并成為主導者之一。目前,中國汽車零部件體系已經確立了全球化制造的優勢地位,在國內國外“雙循環”中發揮了支撐作用,在世界汽車供應鏈變革中成為一個重要的新中心。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已連續五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消費市場。截至2021年底,我國動力電池產能約占全球的70%,世界十大鋰電池廠家中,我國企業占據6席。2022年8月,我國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巨頭——寧德時代宣布在匈牙利投資建廠,總投資約人民幣508億,將創造9000個新工作崗位,也是該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外投資。中國汽車已超越傳統燃油車行業,在電動化、智能化的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將完成動力轉型并實現汽車生產大國向強國轉變的新階段。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兼職教授、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陳新光

?

【責任編輯:許聃】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