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章林  >>  正文
“八色姓”與皇親地位的提高
章林
2023年04月17日

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普通老百姓是沒有姓的,因此當今日本人的姓與古代日本人的姓有很大的不同。

由“氏”和“姓”組合而成的氏姓制度,是古代日本獨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對日本社會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在了解古代日本人的“姓”之前,首先必須知曉什么是“氏”。

古代日本的“氏”與原始社會的氏族不同,它既是一種政治制度,又是一種社會組織。“氏”不論大小均由家庭組成,少則數(shù)十戶或幾戶,多則數(shù)百戶。戶數(shù)較少的氏往往稱為“小氏”,戶數(shù)較多的氏則被稱為“大氏”,如《日本書紀》天智天皇三年(664)二月丁亥條就有“大氏之氏上賜大刀,小氏之氏上賜小刀”的記載。上文的“氏上”,指的是“氏”的首領(lǐng),主要負責管理血緣親屬“氏人”和無血緣關(guān)系的成員“部民”“部曲”“奴婢”等。“氏上”在氏族內(nèi)部主持祭祀,裁斷訴訟,管理生產(chǎn)、生活,并負責與外部交涉,率領(lǐng)“氏人”仕奉朝廷等。

天武天皇于天武天皇十年(681)九月下詔:“凡諸氏有氏上未定者,各定氏上而申送于理官”;次年十二月再次下詔:“諸氏人等,各定可氏上者而申送。亦其眷族多在者,則分各姓氏上并申送于官司,然后斟酌其狀而處分之。因承官判,唯因少故而非己族者輒莫附。”由此可以看出大和朝廷對選定氏上的重視程度。

一個“氏”往往是一個官職世襲的貴族世家。他們根據(jù)該氏族在朝廷中所擔任的官職、社會地位或該氏族所居住、管轄的地方而命名。例如,“忌部氏”是源自掌管祭祀的氏族;“大伴氏”和“物部氏”是源于掌管軍事的氏族;“近江氏”是指統(tǒng)治近江地方的氏族;“出云氏”主要指居住于出云國的氏族。事實上,大和朝廷中有著最高權(quán)力的大王家,正是當時最強大的氏族。

古代日本的“姓”最早是彌生時代表示豪族身份的稱號。如對馬彥的“彥”最初表示統(tǒng)治對馬島豪族的稱號;不彌玉的“玉”最初表示統(tǒng)治不彌國的豪族的稱號。這些稱號不是由中央朝廷制定,而是由他們自己決定,象征著當時的地域小國。隨著大和國勢力的發(fā)展,大王為了建立有效的統(tǒng)治秩序,逐漸掌握了賜予或剝奪性的權(quán)力。在吸收新羅按血緣關(guān)系,固定人的身份、官階的骨品質(zhì)的基礎(chǔ)上,大王開始按照與自己的親疏關(guān)系、血緣的遠近,以及其勢力與功勞的大小,對隸屬于朝廷的許多氏族以及各地的舊貴族分別賜予“姓”,形成了以“姓”為標志劃分等級的制度。“姓”實際上成為表示“氏上”地位和職務(wù)的稱號,類似于世襲的爵位。

大化改新以前,大和朝廷制定和賜予豪族的姓主要有“臣”“連”“君”“造”“直”“首”“史”“村主”等。這些姓排序嚴格,等級分明,大致可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臣”“連”“君”。多賜給朝廷中有勢力的大豪族(如葛城臣、平群臣、蘇我臣、大伴連、物部連、中臣連等)和地方上歷史悠久的大豪族(吉備臣、出云臣、筑紫君、毛野君等),是最有勢力的“姓”。其中臣姓和連姓豪族集團又產(chǎn)生“大臣”和“大連”。“大臣”“大連”輔佐大王,總攬國政,是豪族中最高的稱號和官職。第二等是“造”“直”。多賜給地方小豪族和部民的統(tǒng)帥者。如水取造、酒部造、倭直、伊勢直、河內(nèi)直等。造姓、直姓地方豪族比臣姓、君姓地方豪族對大王政權(quán)的從屬性更強。第三等是“首”。多賜予國造以下地方官和屯倉管理人,如宿見屯倉首等。第四等是“史”“村主”“吉土”“日佐”等。皆為大陸移民氏族的姓,有些大陸移民也被賜予“造”“直”“首”等姓,如秦造、東漢直等。

由于大化改新和“壬申之亂”的沖擊,各氏族的實力和地位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根據(jù)各氏族的實際情況,重新確認相互之間的地位,天武天皇即位后對全國的氏姓做了重新地改訂。天武天皇十三年(684)十月,天武天皇頒布詔書,規(guī)定:“更改諸氏之族姓,作八色之姓,以混天下萬姓。一曰,真人。二曰,朝臣。三曰,宿禰。四曰,忌寸。五曰,道師。六曰,臣。七月,連。八月,稻置。”當日,天武天皇授予守山公、路公、高橋公、三國公、當麻公、茨城公、丹比公、豬名公、阪田公、羽田公、息長公、酒人公、山道公十三氏真人姓;十一月,授予大三輪君、瞎貓野君、阿倍臣、巨勢臣、物部連、中臣連等君、臣、連等三姓五十二氏朝臣姓;十二月授予大伴連、佐伯連、諸會臣等原臣、連兩姓五十氏宿彌姓;天武十四年(685)六月,授予大倭連、葛城連、漢連等連姓十一氏忌寸姓。

“八色姓”中真人、朝臣、宿禰、忌寸與道師五姓作為古代日本姓的稱號是首次出現(xiàn)。臣、連是過去已經(jīng)使用的姓的稱號,稻置則是將古代地名作為百姓的稱號。事實上,作為百姓的稱號,不僅只有八色姓這八種,在律令時代的諸多史料中,也使用“直”“造”等許多姓。“八姓制度只不過是在眾多的姓中,作為當時特殊限定的身份秩序,用以應(yīng)付氏族的一種方法。”其中真人、朝臣、宿彌被賦予上位姓的位置,忌寸、道師、臣、連、稻置則被賦予下位姓的位置。

“八色姓”雖然沿用了此前“臣”“連”等姓的稱呼,但其意義有所不同。即“八色姓”并不是將原先位于最上位的臣、連等姓降到最下位,而是將真人置于最上位的同時,將原先位于上位的臣、連、君等改賜為僅次于真人的朝臣姓或宿彌姓。根據(jù)太田亮的研究可知,真人姓主要授予舊公姓與天皇有著血緣關(guān)系的氏族,朝臣姓主要授予舊臣姓氏族,宿禰姓主要授予舊連姓氏族,忌寸姓主要授予舊直姓的國造諸氏以及大陸移民氏族。在授予真人姓的公姓十三氏中,息長公、羽田公和山道公是“應(yīng)神天皇”的后裔,酒人公、阪田公和三國公是“繼體天皇”的后裔,豬名公與丹比公是“宣化天皇”的后裔,守山公與路公是“敏達天皇”的后裔,當麻公是“用明天皇”的后裔,高橋公與茨城公的出身不詳。從天武天皇以后的賜姓實例來看,基本都遵照了上述原則,即真人姓一直是賜予天皇的遠親,沒有賜予皇親血緣以外的人。

總之,通過“八色姓”,皇親血統(tǒng)的氏族列為八姓之首,從而從制度上把皇別氏族和其他氏族加以嚴格區(qū)別,最大限度地加強天皇和皇親的權(quán)力。

如果將《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對照,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古事記》的內(nèi)容比《日本書紀》少很多,但關(guān)于氏族祖先的記事卻比《日本書紀》多很多。《日本書紀》里有117氏,而《古事記》里有210氏,差了近兩倍。要解釋這個差異,必須和“八色姓”聯(lián)系起來考慮。為了公平、合理地給各個氏族授予八色姓,確定他們的等級地位,就必須徹底地調(diào)查各個氏族與皇親的關(guān)系及其對皇親的貢獻。由于朝廷調(diào)查之后發(fā)現(xiàn)說謊者甚多,于是天武天皇于天武天皇十年(681)決定將《帝紀》《舊辭》“削偽定實”。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的便是《古事記》。

天武天皇在制定“八色姓”后的第二年(685),對位階制也作了改革,按照明、凈、正、直、勤、務(wù)、追、進八色改冠位二十六階為冠位六十階。與姓屬于氏族可以世襲不同,冠位屬于個人不能世襲。從表面上看,“八色姓”制與位階制似乎是兩個相互對立的制度,但事實上二者并不矛盾。在大化改新前,氏姓制度既是一種政治制度,又是一種社會組織。“大化改新后的氏姓改革實際上是要否定氏姓制的政治功能,肯定氏姓制的社會功能。”進一步說,“八色姓的制定并非要恢復(fù)舊時代的氏姓制度,而是要使舊時的氏姓制度為新確立起來的身份秩序服務(wù),具體說就是要提高皇族近親的社會地位,明確高級官僚和低級官僚的門第差別,以及中央貴族與地方豪族之間的地位差別”。

可以說,大化改新后的氏姓制與位階制是相輔相成的,即“八色姓”制的確立提高了皇族近親的社會地位與政治地位,擴大了天皇制國家的統(tǒng)治基礎(chǔ),為以天皇諸皇子為中心的皇親勢力取代過去舊豪族勢力奠定了基礎(chǔ)。

參考文獻:

黑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輯:《新訂増補國史大系?日本書紀》,吉川弘文館1983年版。

太田亮:《日本上代における社會組織の研究》,硬部甲陽堂1929年版。

竹內(nèi)理三:《天武“八姓”制定の意義》,《竹內(nèi)理三著作集第4巻?律令制と貴族》,角川書店2000年版。

北村文治:《記紀のカバネの史料批判》,《國士舘大學文學部人文學會紀要》第17號,1985年。

井上亙:《虛偽的“日本”——日本古代史論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徐建新:《古代日本律令制國家的身份等級制》,《世界歷史》2001年第6期。

李卓:《氏姓制度與日本社會》,《史學月刊》1985年第5期。

王順利:《古代日本氏姓制度淺析》,《東北師大學報》1992年第4期。

王秀文:《日本姓氏制度的演變及其特征》,《日本學刊》1993年第4期。

本文根據(jù)《古代日本皇親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版)一書第一章第一節(jié)第二部分補充、修改而成。

【責任編輯:王晗】
北京聯(lián)合大學教師,歷史學博士,軍事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