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周牧之  >>  正文
日本失去30年啟示之二:錯失科創企業時代
周牧之
2023年08月20日

編者按:最近關于日本失去30年的討論盛行,針對日本到底有沒有失去30年?造成失去30年的原因是什么?對中國有哪些借鑒?眾說紛紜。2023年6月東京經濟大學周牧之教授在上海做了一場關于這個主題的講演,系統地闡述了日本如何錯過摩爾定律驅動時代的繁榮,全新論述讓人耳目一新。在講演的第二部分著重分析了日本如何錯失科創企業時代。

1.摩爾定律驅動時代

我雖然研究經濟,但有工科背景,本科專業自動控制,摩爾定律是專業最基本的概念。1980年代初讀大學的時候,阿爾文·托夫勒寫的《第三次浪潮》曾經讓我心潮澎湃。他描繪了很多未來信息社會的場景,還自封為“未來學者”。托夫勒敢自封這么個名頭是因為他的預測是有根據的,他想象力的源泉就是摩爾定律。幾十年后的今天,托夫勒的預言大部分都已經成為現實。

1965年發表的摩爾定律認為每18個月半導體的晶體管數量能翻一倍,半導體的價格可以下降一半。這個趨勢能夠給人巨大的想象空間。

1970年以后,隨著半導體按照摩爾定律的節奏不斷進化,衍生出了眾多的產品和服務。從電腦、手機、iPad等硬件,到電子郵件、網頁、搜索引擎等網絡服務,Facebook、微信、Twitter等社交媒體,YouTube、Netflix、Tik Tok等流媒體,iTunes、亞馬遜、淘寶、Temu、SHEIN等網購平臺,比特幣等數字貨幣,ChatGPT、自動駕駛等AI應用……,這么多的產品,這么多的服務,都是過去不存在的,而且還在一直不斷進化。

值得注意的是,提供這些產品和服務的大多是科創企業,正是這些新生企業引領了全球這三四十年變革性的大發展,我把這一段半導體驅動社會進化的人類發展階段定義為“摩爾定律驅動時代”。

2.L型發展模式

最近英偉達的股票漲得很快,市值超越英特爾、臺積電,一舉沖進全球排名前10。英偉達的市值變化像一個向前水平翻轉180度的L字,在經歷了很長的低股值期后一飛沖天。我們權且把這樣的發展稱之為“L型發展”。

英偉達為什么能夠熬了那么久沒放棄?創始人黃仁勛講是因為摩爾定律,知道他的GPU會越來越快,越來越便宜,即使現在沒有客戶,相信未來會有巨大的市場。

想象力是科創企業的一個共同特質,可以說L型發展就是建立在這種對未來想象力之上的。

作為個體,或者一個企業,如果要在摩爾定律驅動時代的巨大變革中成為贏家,必須要有一點想象力。如果一個國家要成為贏家,就需要有更宏大的宏觀想象力。然而企圖把不可預測性全部排除掉的去風險經營扼殺了想象力。在摩爾定律驅動時代,干掉風險,干掉想象力,可能就意味著干掉機會。

強調去風險可以講是島國日本的一個自帶毒素。日本社會注重穩定和傳統,對風險的防范意識特別強,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很難成就L型發展。集體的去風險思維與摩爾定律驅動下世界的快速變化是一個時代錯位。

3.L型發展三大要素

2020年東京經濟大學120周年校慶,辦了一場學術研討會作為紀念。東京經濟大學跟中國有很深的淵源,創始人大倉喜八郎是辛亥革命的一大金主,同盟會就是在這個學校成立的。校慶論壇上,我邀請TBS電視臺的武田信二董事長和日本移動創始人之一的鈴木正俊,三個人做了一場關于產業數字化發展的討論。

我們討論了一個現象,就是英文叫OTT的流媒體對電影電視的沖擊。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導致電影院線關閉,字節跳動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本來是春節檔大片的《囧媽》直接搬到了流媒體。一部大片沒有在電影院線上映一天就被搬到流媒體上去,這是中國人在商業模式創新上做出的一個標志性案例。

在這一年,第二部被直接搬到流媒體上放映的大片是迪士尼花費了2億美元制作的《花木蘭(Mulan)》,第三部是制作成本同樣達到2億美元的《信條(Tenet)》。雖然這兩部片子都做過在院線上映的嘗試,最終因為疫情還是搬上了流媒體。兩個億美元拍的片子居然直接上了流媒體,這意味著摩爾定律下網絡的進化,已經讓流媒體擁有能夠承接和消化超級大片的能力。短短三年后的今天,這種鴻篇巨制的大片直接上流媒體的現象已經很普遍了。

流媒體播放平臺的代表奈飛公司(Netflix),從租賃DVD到流媒體,再到內容制作,也是一家典型的L型發展企業,股票經歷了漫長的低迷期后一飛沖天。

L型發展需要有三個很重要的要素,第一是要有想象力,第二是要有領導力,第三是要有團隊力。沒有這三條,那么長時期的痛苦煎熬不可能挺得過來。這三條在已經官僚化的大公司都很難做到,實現L型發展的絕大多數都是科創公司。只有具備一定科技含量的創業公司才有可能兼具想象力、領導力和團隊力。

4.科創企業時代日本的失落

1989年,在日本企業最拉風的時候,全球市值排名前10的企業中間沒有一家科創公司。榜單中最有科技含量的是IBM,成立于1911年,當時已經接近百歲。再看今天全球市值前10的榜單,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英偉達、特斯拉、臉書、臺積電,科創公司占到8家。其中,年齡最大的是1975年成立的微軟,最小的是2004年成立的臉書。

在過去三十年,企業競技場的邏輯已經完全改變,科創企業這個新物種成為了領導和改變世界的最強者。

再看今天日本市值排名前30的榜單,竟然找不到一家科創公司。30家公司的平均創業期是1919年,平均年齡已經超過了百歲。1980年代以后創業的只有一家軟銀,這家公司雖然投資科創企業,但自身很難定義成為科創公司。包括軟銀在內,1960年代以后創業的企業只有5家。

這些高齡的日本大公司,大多已經嚴重地官僚化,很難產生出具有強烈個性和遠見的領導。

與美國企業不一樣,日本企業不雇用職業經理人來經營企業,而是在企業內部從下至上地培養經營者。能夠從普通員工爬到CEO的往往不是干出了什么驚天動地偉業的,而是在每個職業階段都沒有犯錯的人。這樣的人執掌企業,當然是不會去冒風險的。

沒有強人領導的老企業不要說去冒險投資新事業,即使在陷入困境時,也沒有人愿意去干精兵簡政這樣的“臟活”。當年日產汽車陷入經營危機時,如果不是空降了卡洛斯·戈恩這么一位外資背景的外國人大刀闊斧裁員的話,是不可能起死回生的。

5.電子王國的崩潰與汽車大國的嚴峻

我在十多年前做過兩個預測,一個是日本的電子王國將會崩潰,另一個是日本的汽車大國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日本是摩爾定律最早的受益者,曾經是電子產業最發達的國家。曾幾何時,日本的電子產品風靡全球,日本也把自己定位成電子王國。2009年我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步入云時代》一書,里面收錄了一篇為新華社《環球》雜志撰寫的專欄,題目就是《日本:電子王國的崩潰》。

這個預言今天不幸成為了現實,半導體、家電、電腦、手機、液晶、太陽能面板……,這些過去都是全球第一的日本產業大都已經勢微甚至消失。如今幾乎沒有人還記得,日本曾經是世界第一的半導體大國。

2010年3月,我在《環球》雜志上還寫了一篇題為《豐田真正的危機》的專欄,明確指出在舊的產業環境和生產模式下沖到頂峰的豐田,將會受到來自特斯拉、比亞迪等異軍突起的電動汽車新勢力的沖擊,如何應對電動汽車時代是決定豐田存亡的挑戰。

顯然,豐田在這個應對上做得不夠好,現如今非常被動。2020年7月,特斯拉的市值超過豐田,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汽車制造商。當時特斯拉的汽車銷售臺數只有豐田的三十分之一,銷售額也只有豐田的十一分之一。而且豐田不僅汽車銷量全球第一,利潤也很好。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市值卻被特斯拉超越了。為什么?這大概是日本人在認知上最費解,也最不愿意直面的問題了。

早在當年研究模塊生產方式的時候,我就說總有一天汽車制造也會變成模塊生產方式的供應鏈。有些日本學者不認同我這個觀點,說是汽車生產與電子產品生產不同,需要有更多的磨合,這背后要有高度的信賴關系,要有資本的交集,要有人員的長期交往,總之日本式的金字塔梯隊最適合汽車制造。然而摩爾定律是殘酷的,隨著半導體算力的演進,汽車制造也成為模塊生產的典型產業,EV化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

與豐田相比,特斯拉就是一個另類物種,在經歷了長期煎熬后,終于受到熱捧,實現了L型發展。今天,特斯拉的市值已經遠超豐田。

L型發展得經歷相當痛苦的試錯期,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前方有美好的未來,但不知道這個未來什么時候能夠到來,這就是煎熬,需要有堅韌的耐力。無論是特斯拉,比亞迪,還是英偉達,抑或是奈飛……,這些實現了L型發展的成功案例都無一例外地經歷了這種煎熬。

然而,日本的社會環境和企業邏輯很難支撐這種煎熬。結果在日本很難打熬出成功實現L型發展的科創企業。

作為L型發展的后備軍,日本的獨角獸企業也少得可憐。在全球現今1,678家獨角獸企業中,日本只有6家。這個數字與日本全球第三的經濟體量極不匹配。

【責任編輯:徐錕】
日本東京經濟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