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章林  >>  正文
【全球史中的生物與人】牛:寓意和牛文化
章林
2023年11月07日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牛作為與人類長期共處、相依相伴的重要動物伙伴,人們對它有比較深切的了解,賦予其廣泛的寓意。我國農牧業文明發達,人們對牛充滿了無限的敬仰和贊美之情,由此孕育出多姿多彩的牛文化,為人類文明增添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一)

據學者研究,約1800萬年前出現最早牛類,隨著環境變化,草原不斷擴展,牛科動物不斷繁盛,至今已發現的牛科動物有137個現生種和300多個化石種。最早的牛類是一種野牛,與當今的牛相比,體型更大,奔跑速度更快,性情也更加兇猛。從桀驁不馴的野牛到勤勉踏實的家牛,要歸功于人類的馴化。在1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伴隨著農牧業的起源,野牛逐漸被人類馴化成家養的牲畜。從此以后,牛作為最常見的動物之一,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伙伴。

關于將野牛馴化為家牛的過程,世界各地有相似之處。在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中華文明的仰韶文化中均能看到已經被馴化的家牛。此外,也有一些野牛始終沒有被馴化成家牛,而是成為人類的狩獵對象。與野牛相對,家牛由于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氣候和棲息地,這使它逐漸成為具有經濟、社會、禮儀等價值的動物之一。

在古代農業社會,牛的畜力開發引發出一場生產力飛躍的“畜力革命”,推進數以千年的農耕文明延續和社會文明進步。到了近現代,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機器逐漸取代了耕牛的位置,牛逐漸轉向為人們提供低脂高蛋白的牛肉和牛奶。當然,牛還有許多其他用處,如牛皮可以用于制革,牛骨和牛蹄可以用于制明膠,牛黃可以用于制藥,從牛脂肪里提煉出的牛油可以用于制造肥皂、蠟燭、炸藥等一系列產品,可以說牛全身都是寶。

(二)

牛與人類相伴近萬年,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們把對牛的種種情感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賦予牛廣泛的寓意。

牛作為人類最忠實的陪伴者,充滿了對人類的溫情,因而自古以來就被賦予勤勞和奉獻的寓意,并因此被人們所崇敬和喜愛。尤其是在我國古代,利用被馴化的牛和鐵犁耕地實現了我國農業的一次技術變革,奠定了中華農耕文明的基礎。隨著“牛耕”技術逐步推廣,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在這一過程中,牛總是一步一個腳印,默默地開墾荒地,不停地辛勤耕耘,因此人們把吃苦耐勞、攻堅克難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比喻為老黃牛、拓荒牛和孺子牛。

由于牛有著寬大的骨架和健壯的肌肉,從遠古時代起就成為力量與勇氣的化身。在我國,中華文明始祖之一的炎帝就是人身牛首、力大無窮的形象,被譽為戰神的蚩尤也是“人身牛蹄”“頭有角”。古埃及人在繪畫和雕塑中,常常把牛塑造成一個太陽神,很多法老就頭戴牛角帽來增加自己的威懾力。在古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宙斯的化身之一就是公牛。在印度教神話中,牛更是代表一種偉大的力量,成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動物。如今,世界各國的許多體育俱樂部或體育比賽也喜歡用牛作為自己的隊名或隊標。

牛作為古代社會的重要生產力,不僅是農業生產最主要的畜力,也是當時人們生活物資的重要來源,常被賦予財富與地位的寓意。《禮記》對祭祀禮的規格作了記載:“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也就是說,只有天子、諸侯、大夫才有資格用牛作為祭品,由此可見牛在國家祭祀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古代諸侯訂立盟約時,要割牛耳歃血,并稱盟主為“執牛耳”,象征擁有最高權力。在古埃及神話中,豐饒及生產之神阿匹斯的形象便是一頭公牛。在古希臘,有些城邦將牛的形象鑄造在貨幣上。如今,在許多國家的金融證券公司前往往也有牛的形象存在,寓意大發利市、財源滾滾。

(三)

中國牛文化的歷史淵源甚遠。在原始先民的巖畫中,牛就是被著重表現的一種動物。牛的紋飾或造型很早就出現在我國先秦時期的青銅器和陶器上。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許多類似牛頭的符號以及以牛作為犧牲獻祭的習俗。此外,牛的藝術形象,在器皿、兵器、用具、樂器、工具、裝飾品上也隨處可見。

漢字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有兩個用牛作為偏旁部首的漢字,可以很好地反映中國牛文化的基本內涵。一是“物”字,《說文解字》對“物”的解釋為:“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于牽牛。故從牛。勿聲。”“物”由牛而不由其它動物或植物引申而來,表明牛文化觀念早已深深地滲透到人們的心中。二是“件”字,從結構上就明顯可以看出,人和牛是一種聯系緊密、互相依存的特殊伙伴關系。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因此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牛是關乎人民安居樂業、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保障。唐朝大臣張廷珪的一段話清楚地表達了古代政治家的這種想法:“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資在耕,耕所資在牛;牛廢則耕廢,耕廢則食去,食去則民亡,民亡則何恃為君?”由于牛對于國計民生的重要性,因此在許多朝代,牛是禁止屠宰的。直至20世紀20年代,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中談到“農民諸禁”時,仍舊強調:“牛。這是農民的寶貝……故牛是殺不得的。”

牛在中國文學藝術作品中也是常客。我國古代有關牛的成語典故、詩詞歌賦等數不勝數。成語如老牛舐犢、汗牛充棟、多如牛毛等。牛作為十二生肖的傳說故事流傳至今,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也是婦孺皆知。《詩經》中的《無羊》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牛羊繁盛的場面。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著名詩人都有膾炙人口的詠牛詩。南宋李綱的《病牛》則通過表現牛的不辭勞苦與奉獻精神,表達自己忠心國家、報效眾生的信念。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甘愿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名聯,更是家喻戶曉。

牛與中國文化的密切聯系,還體現在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中。遠古牛崇拜的種種形式,有許多流傳下來,成為今天的節日或習俗,如牛王節、洗牛節、斗牛節和鞭春牛、送春牛等。

總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和牛結下了深厚情結,牛文化深入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今天,我們了解和傳承牛文化,對我們全面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發表于《學習時報》2023年11月3日第7版)

【責任編輯:王晗】
北京聯合大學教師,歷史學博士,軍事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