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色午夜视频免费无码,97午夜理论片影院,无码超级大爆乳在线播放国产,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乱线久久视

陳耀輝  >>  正文
節氣專稿丨陳耀輝:立秋
陳耀輝
2024年08月07日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北宋詩人劉翰的《立秋》,把人們在夏秋交替時節對物候變化的感知描述得細致入微。

寂寂深深的夏夜,已經不是那樣的溽熱,扇子帶起輕柔的風,在人的發膚上營造著一絲絲涼爽的感覺。而來自萬里之外的季節的氣流,如同江海的大潮,又如銜枚疾走的萬馬千軍,悄然來襲,剎那間風聲四起,動人心魄。闊大的梧桐樹葉在風中仿佛翠綠的玉片,相互敲擊,滿地墜落。每一位古詩人,都擅長在詩中作畫。你看這位劉先生,為這靜夜,為這新秋,為這滿地梧葉,安排了干凈的臺階,柔情萬種的月和光。

明媚月光里的很多事物,譬如愛人的姿態或者神情,譬如干凈臺階上的落花或者落葉,都是人世間可以打破睡眠結界的美。

譬如長春的夏末秋初,樹木一年比一年繁茂,生機飽滿的枝葉仿佛浸透了油膏,河流在青草映襯下碧波蕩漾,白云滿天,濃蔭遍地,萬事萬物都充滿了喜氣。幾場大雨過后,仿佛有自然之手,執著畫筆,懸而未落在北方的分野,蓄滿了勢和意蘊,豐姿炫彩尚未鋪展開來,這天上地下,就已經透出似乎可以碰觸的、沁人心脾的清涼。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時間通常在農歷七月初一前后(陽歷8月7——9日)。“立”是開始之意,立秋是由夏到秋的一個重要時空分界點。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35度,北斗星指向西南方。古代的《歷書》上說:“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

從字面來看,“秋”字由禾與火組成,表示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也就意味著谷物開始豐稔飽滿,草木開始結果打籽,收獲的季節眼看著就要到了。農諺上說:“立秋十八日,寸草皆結籽”。立秋以后,中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立秋與立春、立夏、立冬并稱“四立”,也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

中國的很多地區,節氣上的“立秋”并不代表真正走進秋天。氣象學家認為,只有“連續五天日均氣溫低于22℃的地區方可斷為入秋。”從這個標準看,中國相當多的地區正式入秋的時間,要晚于立秋一兩個月。

在北方人的心目中,立秋幾乎是最應節氣的。似乎立秋一到,氣候立馬就發生變化。“我就說嘛,突然感覺天涼了。”其實還是以感覺為主。

當然這種變化也是漸進的,盡管天氣開始轉涼,但立秋仍是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氣,而且此時還未出伏,后面還有一個處暑節氣,每年的大熱三伏天也在立秋之后。所以盡管早晚天氣涼爽,午間仍然十分炎熱,所以有“秋老虎”之稱。正如俗語所說“立秋早晚涼,中午汗濕裳”。這種天氣十分有利于莊稼曬米成熟,不斷增大的晝夜溫差也使東北的稻谷更有口感,更富營養。

人們常說,“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立秋過后,受氣流影響,常常會出現陰雨天氣,“立秋南風緊,秋雨必連陰”“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秋雨綿綿,有時對秋收會產生很大影響,甚至會出現搶收不及農作物爛在田地里的情形。

物候的變化是微妙的。“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逸周書·時訓》:“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越來越多地刮偏北風。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些許的涼爽,這時的風已不同于盛夏酷暑天中“黏糊糊”的熱風。由于白天的太陽光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徐來形成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在清晨室外的植物上凝結成晶瑩的露珠,大地上會有霧蒙蒙的感覺。此時的寒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會在樹上拍動翅膀,愜意而自得地鳴叫,仿佛迎接秋天的到來。

據說,立秋之前如果刮北風,立秋之后必會有連綿的秋雨。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若立秋之日得雨,則秋田暢茂,歲書大有”。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先人們創作了很多和“秋”有關的成語或俗語。比如春花秋月、秋水伊人、一日三秋、春秋筆法、秋后的螞蚱等等。小的時候,經常聽大人們說“等著秋后算賬吧”。當時不理解算賬為什么非要等秋后呢,怎么不叫過年算賬?長大后才知道,北方的農作物一年一熟,所以只有等秋后有了收成,掙到錢才可以結清欠下的債務。記得小時候,農村的很多買賣行為比如大到買牲口幼崽,小到買柴米油鹽都多為臨時賒賬,待秋收后一起結算。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秋后算賬”的原意。當然“秋后算賬”的內涵是豐富的,逐漸超越了原來的含義。人身一年的債務、人生百年的債務,都要在“秋后”予以了結。這也提醒我們平時要檢點行為,修身自律,避免“夏天貪涼,秋后算賬”。

中國古代戰爭由于缺乏穩定的補給,常常實行“春耕秋戰”,春天不違農時,秋收后糧草充足,適合征戰,因此有“沙場秋點兵”的說法。因秋天多有爭奪、戰事,不太平,所以又叫“多事之秋”。

春去秋來,落花歸燕,西風寒雨,幾乎是千年不變的傷感題材。《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古詩有云“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中國人對秋有一種極為悲情的生命意識,“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杜甫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秋瑾的“秋風秋雨愁煞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往往把悲秋之情寫到了極致。

古代天性敏感的詩人喜歡惜春愁秋,廣大勞動人民似乎沒那么矯情,冷落清秋節依然可以過得有滋有味,也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民俗。《東京夢華錄》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中說:“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津門雜記·歲時風俗》:“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在我小的時候,生活條件不如今天這么好,夏天雖然瓜果頗多,但很少能見葷腥,因此人們常帶“苦夏”之相。于是立秋這天,就有了“貼秋膘”之說,這一天要是能吃上一頓肉是再好不過了。記得當年,即使家里沒有肉吃,立秋這天,我的母親也會摘取像南瓜(民間稱窩瓜)這類外觀“顯胖”的果蔬做食材,幾乎沒有人吃黃瓜,因為那個年代的人普遍怕瘦,跟現在正好相反。現在,貼秋膘肯定是不用了。但這個季節順應時令變化,注意養生,適度進補,保持好身體的陰陽平衡還是十分必要的。

對秋天我有一種格外的鐘情,因為瓜果飄香,因為天高地迥。秋風送爽之時,萬物正展示蔥蘢的極致。綠野青紗,城中喬木,無不隨之舞動。所到之處,仿佛鯤鵬遠徙,扶搖而起,巨大的翅膀,掠過無際的山河。金麥碧草,在長風吹拂下,猶如海浪江潮,翻涌蕩漾,無邊無際。仰望夜空,繁星仿佛奔涌而來。憑高遠眺,天地的壯闊,盡收眼底。

這時候的天空是澄凈的藍,云是洗過一樣的白,人的心情是睡足了覺一樣的好。

我喜歡這樣的時節,這時的長春。

 

主編:李冰 | 編輯:俞杰

【責任編輯:董靜】
陳耀輝,吉林省文聯黨組書記、主席,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